網頁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梁旅珠教養書




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祕笈
超強北一女生,錄取美國七大頂尖名校哈佛、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州大學!打破北一女百年創校紀錄,刷新台灣史上紀錄!

「怎樣才能教出這麼優秀的孩子?」是台灣父母最想問梁旅珠的問題。梁旅珠首度完整披露她的教養觀。從女兒出生起,除了愛與安全感,她最嚴苛要求的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包括人格教養、價值觀。對梁旅珠而言,生活教育就像一塊沃土,當你將沃土整理好,無論你播灑什麼種子,都會美麗綻放,結出豐盈果實。梁旅珠想提醒父母,教養無法速成,沒有祕方,時間、耐心以及堅持,是最必要的付出。
梁旅珠教養書


我的零歲教養

我才坐完月子,女兒就可以一覺睡到天亮!連我母親來看我們時,都很驚訝女兒的狀況這麼穩定。
我發現只要我專注而堅持,要協助嬰幼兒養成一些生活習慣其實非常容易。
原來,一個健康的新生兒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並沒有帶來任何的「習慣」。父母,或者是養育者,才是那個選擇並決定,讓孩子養成哪些習慣的人!

把女兒從醫院帶回家的第一週,大概是我生平最沮喪的一段時間。

我從小事事順利,常覺得只要我想認真做,再棘手的事也難不倒我,但這個從醫院領回來的小ET,卻把我給整慘了。

母女抱著一起哭
二十年前還不流行坐月子中心,也沒有現在非常普遍的月子餐宅配服務。我生產完住院時覺得還算輕鬆,因為在醫院有得吃,嬰兒在育嬰室有護士照顧,回到家才是考驗的開始。

坐月子時雖然請了一位歐巴桑來家裡幫忙煮飯,但小貝比的大小事全由我這個菜鳥媽媽一手包辦。

我懷孕期間讀了不少書,也有了心理準備,但當自己生活作息的主導權,忽然交到了一個真「小人」手裡──她想哭就哭、想鬧就鬧,卻完全無法溝通──所有紙上談兵的方法,手忙腳亂中似乎一點也派不上用場。

當時我接觸到的育兒書只告訴讀者,新生兒三小時餵一次奶,滿月後約四小時一次,然後隨著嬰兒成長,餵奶的間隔會因食量增加慢慢延長。

幾天下來,女兒還是像鬧鐘一樣三小時就哭,白天偶爾還會多睡一會,但半夜那一頓卻從來不馬虎。

由於每三小時就要餵一次奶,我一整天只能斷斷續續的睡一兩小時,白天又要應付關心來訪的親友,幾天下來,睡眠不足把我弄得鬱悶極了。

回家大約六、七天後的一個凌晨三點多,女兒吃完奶,我幫她拍過背,也打了嗝,她只瞇眼五分鐘就醒來,接下來再也不肯睡覺,沒一會兒竟在我懷裡哭鬧起來。

我疲憊得心煩氣躁,忍不住狠狠打了她大腿一下,結果她哭得更用力、更大聲!我又累又急、不知所措,難過得跟著放聲大哭,就這樣母女抱著一起哭到她累才停止,兩人都筋疲力竭到無法動彈,於是維持著相同的姿勢,坐在沙發上睡到天亮。

自創調整嬰兒作息法
現在回想起來,我對當時印象最深刻、覺得最不可思議的一點是,我家老爺睡在同一個房間裡,母女倆那樣嚎啕大哭,他竟然完全沒被吵醒,這八風吹不動的功力也實在太高強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全身痠痛僵硬,我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要想辦法解決。

雖然我看過的育兒書並沒有教我調整嬰兒的作息的方法,但我仔細想過,疲勞是我失去耐性變得焦躁的元兇。假設要為媽媽爭取休息時間,就必須逐步拉長餵奶的間隔,尤其是半夜到天亮這一段。問題是幾天經驗下來,我發覺如果每次女兒哭我就去抱她、餵她,她就會習慣性的同樣時間又醒來。倘若我選擇順著她的步調繼續下去,可能在她還沒調整過來之前,我已經先累垮了!

所以,要拉長間隔,就需要拖延戰術;要拖延,就必須耐住性子,讓寶寶多哭一會兒、慢一點兒再喝奶。問題是,到底可不可以放著嬰兒哭呢?

有些專家說,嬰兒哭是不安與孤獨的情緒表現,如果常常不理會嬰兒的哭泣,不立刻抱他給他溫暖,會讓他沒有安全感,日久可能造成心理問題。但我也記得曾經看到過,確定嬰兒健康和安全都無虞的情況下,適度讓嬰兒放聲哭一哭,可以訓練寶寶的肺部並達到讓寶寶運動的效果。

我自己思索得到的結論是,哭應該只是新生兒與生俱來、第一項跟外界溝通的能力;如果在我的全心關注下,讓寶寶稍微哭一哭,我還是會給她足夠的擁抱和溫暖,應該不會有大礙吧?!於是我自己想了一些可能行得通的方法,跟我先生討論之後,得到他的同意與支持,當天晚上就開始實施。

我的拖延戰術以十分鐘為一個單位。每一次餵奶,我都從女兒開始哭的時間算起(剛睡醒時發出一些嗯嗯啊啊的聲音不算),視女兒哭的「力道」至少延後一到兩個時間單位再餵。

我會先去檢查有沒有什麼狀況,如果尿布濕了就先換,寶寶可能會覺得比較舒服而暫停哭泣,我就從她再次哭的時間開始計時。

如果她在預計時間之前就哭,我會等十分鐘之後先用奶瓶餵一點水,她可能會因為哭累了,或是暫時的飽足感而休息一陣子。

如果哭得比較厲害了,但預定的時間還沒到,我會對她唱唱歌或講講話安撫一下,直到可用的招數都出盡了,才抱起來走一走。總之,就是盡量撐到預計時間之後再餵奶。

我把拉長間隔的主力放在午睡和晚上睡覺的時間。希望女兒睡久一點的時段,我會關燈拉上窗簾,盡量把房間弄暗;其他時段我就努力陪她玩,讓她不要睡太久。如果她睡過了預計的時間,我會想辦法把她叫醒,以免影響到下一段的睡眠。

晚餐那一次大約七、八點的餵奶後,由於這段時間有老公可以分擔陪伴小孩的責任,我們會使盡各種招數陪女兒玩累一點,讓她不要睡。

女兒滿月,就能一覺睡到天亮
我還記得當時常常一邊聽她哭,自己一邊做復原體操或大聲唱歌給她聽,母女一起「殺」時間。能這麼做的前提是必須得到家人的諒解,因為大家得一起「享受」小嬰兒的哭聲。

此外,根據之前的觀察,我發現她只要洗過澡那一次餵奶後都會睡得比較甜,所以我就把寶寶洗澡時間放在晚上十點半左右。洗完澡,稍等一會兒就可以餵奶,女兒睡了之後我也盡快上床睡覺。

半夜三、四點這一次是最辛苦,但也是我最堅持的一個時段;無論我多累,多想馬上餵完奶火速躺下來休息,我也一定坐在女兒床邊打瞌睡,撐到我預定要餵她的時間。

由於有了目標和方法,執行起來就不再像剛回來時那樣茫然無頭緒,加上白天的種種搭配措施,才兩、三天就有明顯的進展。很快的,我就可以從一點左右睡到五、六點,精神心情立刻好轉。

接近滿月的時候,餵奶次數已經減少到總共五次,女兒也可以從十二點多睡到快七點。

我才坐完月子,她就可以一覺睡到天亮,有時早上起來,還會自動「等一下」才哭呢!連我母親來看我們時,都很驚訝女兒的狀況這麼穩定。

在女兒習慣之後,一直到兩歲多她還睡娃娃床的那段時間,即使她比我早醒,她也很少哭鬧吵我起來,常常自己玩到我去抱她下床為止。

父母,是決定孩子將養成哪些習慣的人
關於我們母女這第一次的過招,我的感想是:小貝比的學習力和適應力,實在是非常驚人!我發現只要我專注而堅持,要協助嬰幼兒養成一些生活習慣其實非常容易,而這樣的規律作息讓孩子有所適從,對孩子的情緒穩定似乎也很有幫助。

如今回頭看來,我的兒女從小到大都被師長稱讚個性穩重成熟,至今還能笑談媽媽在他們小時候的各種訓練如何嚴格,顯然為孩子訂立的紀律與規範,只要能經過深思、以愛出發,適度讓孩子吃點「苦頭」,並不會讓孩子「心靈受創」。

從這個經驗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個關於教養的重點,讓我在接下來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奉為圭臬,那就是:一個健康的新生兒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並沒有帶來任何的「習慣」。父母,或者是養育者,才是那個選擇並決定,讓孩子養成哪些習慣的人!

4 則留言:

  1. 小一,就把習慣養好——上
    小一、二年級時,每天晚餐後,我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聯絡簿和功課拿出來,我會引導他們從當天的功課中決定出順序。
    我要他們在一開始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通常是數學或國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術勞作或報告類比較輕鬆愉快的放在最後面。至於才藝課的作業,我會要他們以「週」來做計畫,分配在課業完成後的空檔。
    這樣可以灌輸他們一種時間安排的概念,過一陣子之後,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規劃自己所有的課業、才藝活動和休閒時間。

    孩子上國中以後,我很少像他們小學時那樣,常常為了幫忙班上的事進去學校,但由於長期擔任家長代表,偶爾有事必須到學校去時,我總是很害怕在校門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學校報到的媽媽。

    其中一位別班的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常常名列前茅,每次在校門口遇見,她多半正在和另外一兩位媽媽討論前一天發回來的某一張考卷。

    有時她會把我叫住:「高媽媽,昨天發回來的生物卷,第一張第九題選擇題答案有問題,妳知道嗎?正確答案是B,可是C應該也可以。我已經幫他們查過課本和參考書,我認為……」

    通常我只能一臉茫然的回說:「不知道耶,我完全沒看考卷內容……」然後快步「落跑」。

    一方面為自己似乎是個很混的媽媽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擔心別人認為我裝模作樣。明明兩個孩子成績都不錯,在家裡一定嚴格督促,卻愛在別人面前假裝沒管小孩。

    小一,盯功課,高年級,再放手
    我從不諱言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很用心盯功課,但到高年級,功課方面我幾乎全放手了。

    于珺上小五以後,除了她偶爾拿不會的題目來問我,我好像再也沒有主動看過任何作業考卷,頂多是考卷簽名時若看到成績不盡理想,我會問孩子懂了嗎?需不需要幫忙?只要他們說沒問題,我信任他們,就不會再追問。

    我見過好些念書比孩子更認真的父母,即使到了國中,還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課細節,研究過濾每一張考卷。

    我覺得盯功課、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標是幫助孩子盡快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父母不該到孩子已經國、高中了,還繼續當書僮,孩子可能因此養成依賴心。不過,帶老大時我並沒有清楚的概念預知什麼時間點該怎麼做,就是邊看邊走,自己觀察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經差不多,就逐漸放手。

    曾有人問我,為何會有概念小學低年級時要陪著孩子做功課。

    很多年前孩子三、四歲時,有一次吃飯的場合,旁邊坐了一位大女兒已經上國中的朋友。聊天中她談起教養小孩的經驗,我記得她說:「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要盯緊一點,把習慣培養好,以後就輕鬆了。」

    我回想自己小學一年級時,媽媽就花了不少時間坐在我旁邊看我寫功課。好的開始的確很重要,我認同小學一年級要把習慣養好的說法,因此朋友的提醒讓我特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這位朋友在孩子長大了以後,重返職場成了女強人,她的大女兒也成為一位亮眼的新聞主播,每次我在電視上看到她女兒播報新聞台風穩健,總會忍不住想起當年我們吃飯的場景和談話的內容。人生很奇妙,有時不經意聽到的一句話,可以讓自己受用無窮,也記得一輩子。

    十歲前,與孩子打好良性互動基礎
    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我們的指令和建議,孩子比較願意聽從。到了四年級,尤其是女孩子,伴隨著一些「轉大人」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就變強了(男孩子通常會慢一點,開始的時間約在國中一年級)。

    我比較記得的是,之前我給于珺什麼課外書,她就讀什麼,但小四以後,我則清楚感受到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於她完全沒興趣的主題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這是孩子隨著生理變化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調整心態做法,不應解讀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

    因此,十歲左右是一個自然轉變的時間點,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之前就要打好基礎。

    想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必須建立權威,但不是一味的高壓。我整個概念就是從小到大,由緊到鬆,因為好習慣不嚴格是養不起來的。

    待孩子習慣養成後,做家長的再依狀況一點一點的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不會有太多的衝突。

    從小培養「時間管理」
    一、二年級時,每天晚餐後我就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聯絡簿和功課拿出來,我會引導他們從當天的功課中先決定出順序,並判斷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做像練鋼琴或讀英文這一類的才藝功課。

    我要他們在一開始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通常是數學或國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術勞作或報告類比較輕鬆愉快的放在最後面。

    現在的孩子課外活動很忙,所以才藝課的作業,我會要他們以「週」來做計畫,分配在課業完成後的空檔。

    這樣可以灌輸他們一種時間安排的概念,過一陣子之後,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規劃自己所有的課業、才藝活動和休閒時間。

    專心,杜絕邊寫邊玩
    我會坐在孩子旁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畫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不過陪在旁邊最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長期的反覆操作形成他們的慣性,還要讓他們學會專心和時間控制。我不希望他們邊寫邊玩,盡量幫忙約束他們集中精神,功課寫完休息時間再好好玩。

    小三,教孩子做計畫表、畫重點
    三年級後我不再坐在旁邊陪寫功課,只要他們應該已經學會的事,我就要求他們自己處理,但我會教孩子怎麼做計畫表。

    尤其是兒子個性比較散漫,他每晚一回家,都要先在紙條上寫下他當晚時間的安排方式給我確認,然後照著預估的時間表執行。雖然我不坐在旁邊,但我會檢查成果。

    我對「功課要好好做」這件事非常嚴格,比方說生字若寫得不好,我會擦掉要他們重寫。

    好好認真寫,可能寫一遍就可以馬上去玩或休息,潦草應付的下場,反而得重做兩三遍。

    于珺三年級開始,我教她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和紅筆畫重點,自己學著從課文中找出各種可能的出題方式,讓她了解讀書不能只是傻傻的從頭念到尾,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理解思考,也要能跨課綜合觀念。

    像社會科,若念到某項內容有呼應到前面教過的東西,可能被拿來做整合比較的,我就會指導她找出來,在兩課頁面上都記下另一頁的頁數及重點。

    做幾次以後,小孩子自己就會懂得怎麼整理出自己的觀念架構,不會養成不加思考就死K參考書的習慣。

    小四,教孩子上課做筆記、整理考卷、做段考複習表
    上四年級後我買筆記本給她,要她從社會科開始嘗試上課做筆記。

    記筆記可以幫助孩子上課專心,也可以學會抓重點。我給她的提示只有盡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

    一開始她回來筆記本上只有短短幾行字,也常對我抱怨她不知道該記什麼,不過慢慢的她就摸索出竅門,後來她不但會幫自己出複習卷,還會出題目給弟弟做。

    四年級以後,我要孩子自己整理考卷及做段考複習表。

    我幫他們準備很多講義夾和透明文件袋,用標籤標示,然後孩子就會自己把發回來的大小考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

    我常笑說自己是A4媽媽,所有東西都以A4為標準規格教他們收納歸檔。
    由於平常就已經整理好,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曾犯錯過或不會的考題一目了然,對考試前的複習很有幫助。

    國、高中後,孩子的功課,父母完全不用操心
    我幫孩子設計的段考複習表,表格橫軸是分課分段的考試範圍,縱軸則是科目,每科下面再分課本、習作、參考書、評量和考卷。

    我規定他們最慢段考前一週要暫停休閒活動開始複習,進入考前衝刺狀態,所以之前就要把計畫表填寫好,才有辦法照著計畫進行。

    三、四年級以後,段考一兩週前小孩自己就會把空白表格印出來填寫,然後貼在衣櫃的門上,每做完一項就在格子內做記號。

    這樣一來,哪些部分已經念完或唸過幾遍就很清楚。萬一有來不及念或沒複習到的地方,下次考試或期末考時可以特別注意補強。

    小學高年級以後,我不再過問課業細節,只提醒他們學習若有困難,無法自己解決,一定要來找我商量。

    于珺北一女一年級時,念書還算輕鬆愉快,但高二的第一次段考後,她有點懊惱的對我說:「高二科目變多了,段考複習一個禮拜時間好像不夠。」

    從那時起,她就自動把段考的準備時間提早為兩週。

    兩個孩子國、高中以後,讀書和應付考試都完全自己負責。

    俗話說:「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父母盯功課的目標和方法正確的話,就像是給孩子一支釣竿,親身示範釣魚的技巧與方法。

    短短兩三年時間的密集基礎訓練,也足以讓孩子未來具備自製釣竿、拓展漁場的能力。

    回覆刪除
  2. 怎樣才能把書念好?(一)從生活教育做起——上

    沒有學習動力的孩子,年紀愈大愈拉不動,所以常常會聽到家長抱怨:「我很想認真盯孩子功課,可是孩子不聽我的,根本盯不動啊!」
    小學時代的成績,有很大的比例可以是家長的成績,但父母的影響力最多只能勉強延續到國二,接下來就是靠孩子自己的硬仗,所以,及早建立孩子的習慣才是根本之道。

    「怎樣才能把書念好?」這兩、三年來,不論是家長或媒體,常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

    大家都很急切的希望我能在幾分鐘內提供清楚可循的方法,最好有一二三四五的教戰守則,甚至我怎麼兇、怎麼罵都具體量化,跟著照表操課就可以讓孩子靜下心來讀書,下次段考立刻進步五名十名。

    老實說,我沒有任何妙方。

    教孩子就跟天下所有事一樣,是要下功夫花時間磨出來的。

    幫助孩子找到認真讀書的動力
    我認為父母、師長想讓孩子好好讀書的祕訣,不是教他們「得到高分與好名次的方法」,而是協助他們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與習慣」。,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篇章,說明如何從小幫忙孩子建立基本觀念,以養成良好習慣與態度。

    能不能認真努力讀書的根源,在於孩子想不想讀、願不願意讀,尤其孩子年紀越大,自我意識越強,家長很難再像小時候那樣掌控孩子的行為作息。

    我們一般所說的「讀書方法」只是技術性的表面層次。條條大路都可以通羅馬,只要孩子有心想要追求成績表現,不用教,他自己也會從各方面去學習鑽研、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做有興趣的事時,效率很高,也可以很專注。

    沒有學習動力的孩子,年紀愈大愈拉不動,所以常常會聽到家長抱怨:「我很想認真盯孩子功課,可是孩子不聽我的,根本盯不動啊!」

    小學時代的成績,有很大的比例可以是家長的成績,但父母的影響力最多只能勉強延續到國二,接下來就是靠孩子自己的硬仗,因此有些小學時的明星學生,若是因父母強力涉入課業拉拔出來的「假資優」,或是倚賴父母監督沒有自律能力,上國二、三後表現逐漸黯然,也就不奇怪了。

    補習不是改善學業的最好方式
    我今年五月到捷克旅遊,同行有一位高階退休公務人員,目前的工作是管理中途之家,讓我十分好奇。
    我向他請教,對這種一般印象中最難以管教的青少年孩子,他們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付」呢?
    他說,沒什麼特別的方法,就是需要時間和耐心。

    這樣的孩子通常十幾年來都是長期在缺乏關愛或錯誤管教中成長,需要給他們很多次的機會去驗證,輔導人員和老師給他的規範和價值觀對他是好的。幾個月或一、兩年的時間,要去扭轉十幾年累積下來的負面影響,真的非常困難。

    此外,他還提到這一類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的情緒反應都是即刻的,比方說聽到不順耳的就嗆聲,被挑釁就動手打回去,想要什麼就用搶的,因為他們只看得到眼前,無法想到未來並深思後果。

    這方面也需要輔導人員一再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幫助他們了解還有很多解決事情的方法,指導他們符合社會規範的處理方式。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為了達成未來的目標或避免不好的後果,他們必須學會「忍耐」。

    我之所以舉中途之家的例子,是想藉此再次強調兩點:
    第一,好習慣觀念的養成很困難,要改掉壞觀念習慣更困難,尤其是從小養成的最是根深蒂固,所以我在文章中總是一再提醒大家,必須有計畫、有意識的「從小開始」。

    父母如果在孩子比較大以後,才驚覺孩子成績退步或學習情況不良,一定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生活作息和讀書狀況,研究問題出在哪裡,並檢視自己一直以來的教養方式和親子互動,有沒有應該改進的地方,不要第一個反應就是補習。

    請家教或補習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我見過不少家長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而送去補習班,花許多時間補了好像沒進步,但不補又怕更退步,結果進退兩難。


    「從小開始」、「先緊後鬆」兩大教養原則
    第二,讀書、學習和練習,在未達到「從學習中得到快樂」的境界前,無一不辛苦。希望孩子具備「為了未來的遠大目標而克服眼前枯燥困難」的能力,不論在物質或精神上,從小就不該給孩子予取予求、過於自由放任的溺愛環境。

    為了更豐碩的收穫而忍耐延遲「得到」的時機,是人類非常珍貴的能力。想要什麼就可以馬上得到(更糟糕的父母是孩子沒要也亂給一通),這樣的孩子對事物的態度,就會像中途之家的孩子一樣,只看得到眼前,無法前瞻遠景目標,並為之忍耐努力。

    因此,從生活教育訓練出來的良好習慣與態度,對日後學習態度的養成非常重要,一定要「先緊後鬆」。從嚴格的生活教育做起,就不會養出有學無品的資優生,即使學業成績不優秀頂尖,也會是個品行端正的好人。

    掌握「從小開始」和「先緊後鬆」兩個大原則,只要能夠持續貫徹,父母要灌輸孩子正確觀念,協助建立良好習慣與態度並不困難。

    對於建立孩子的習慣,父母務必堅持到孩子十歲
    從身邊案例不難發現,言行態度頑劣乖張的孩子,家庭教養方式通常鬆散、無原則,父母也很善於幫闖禍的孩子找藉口收拾殘局。

    訓練小小孩,稍稍的嚴厲就很容易達到效果;只要能堅持到十歲左右,內化成孩子自發性的習慣,往後到十八歲,親子都會處在一種逐漸放手、倒吃甘蔗的狀態下,不但沒有叛逆期的困擾,還會愈來愈輕鬆。

    我所說的良好習慣是生活作息規律、健康,做每一件事都認真、負責;良好態度是指對責任目標有正確認知,懂得尊重感恩身邊所有的人,這兩者,都需要嚴密的身教與言教配合。
    身教的重要性,大家很容易理解,但言教的威力也不容輕忽,因為言教講好聽點是「諄諄教誨」,講直接點就是「洗腦」。

    從小一再被強化灌輸的觀念想法,一定會內化為一個孩子長大以後賴以生活行事的中心思想,這也就是為何從小被家暴或受過創傷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擺脫童年的陰影;從小被寵溺、我行我素的孩子,也絕不會因為長大而自動變得成熟懂事。

    我建議父母利用不同的形式,不論是閱讀、說故事、談天……反覆透過各種面貌方式向孩子傳達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期待。

    當然,做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珍惜重視上天賜給我們的這項巨大影響力。它可以改變、形塑孩子的一生,行使前務必深思熟慮。

    希望孩子好好用功讀書,不該只是一再鼓勵打敗競爭對手爭取高分名次,其他都不管。教好做人做事的觀念態度,父母能得到的回饋更多,對社會的貢獻更大。

    我常利用新聞事件讓孩子明白,世事無常,唯有學到身上的知識、能力是屬於自己的。

    我也常常提醒孩子,能夠心無旁騖的專心念書,這樣的環境條件不是理所當然,他們應該要為此感到十分幸運幸福。還是生活新鮮人的小孩不會抗拒老生常談,若我們誠懇的和孩子分享,他們是會聽進去的。

    如果孩子相信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而不是為了父母的面子、純粹的服從師長,或其他沒什麼道理的理由,他們就會懂得爭取與珍惜。

    以「過來人」之姿,和孩子分享
    于珺小學時,曾因為不適應一位老師教數學的方式而開始討厭數學。當時我花了好一番功夫,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她,我們一生要讀這麼多年的書,在每個階段任何科目,都有可能遇到跟自己比較不投緣的老師。

    若因為不適應老師的教法或不喜歡老師而討厭某個科目,甚至因此放棄學習努力,吃虧的其實是自己。
    任何科目的學習都需要花時間下功夫,如果不那麼喜歡,可以不要花這麼多時間在上面,但一定要勉力維持住自己能力可及的水平,以銜接下一階段的學習需求。

    除非是走技職路線,不然對想考大學的孩子來說,到高中為止,各科目的學業都是基礎,都應認真學習。

    即使不往學術深造,將來進入職場,數字能力對成本財務的控管絕對關鍵;語言能力對業務拓展、人際往來和知識吸收很有幫助;邏輯思考分析、體能品味美感,無一不重要。

    一個人需要多面向的根基來培養人生的廣度、厚度與深度,如果能夠理解學校的學習,是為自己的將來打全面性的基礎,就不會老覺得學這無用、學那無聊。

    以前我念書的時代,一般觀念就是男生念理工,女生學文科,因此當我高中開始覺得數學困難枯燥,沒有經過任何深思掙扎我就放棄數學、放棄念理工組,從此與我其實很有興趣的物理、化學分道揚鑣,至今我還是覺得很遺憾。

    當年如果有人告訴我,高中數學並沒有這麼難,高中階段以下所有的科目,只要願意花時間努力都可以有所突破,不論我終究選擇哪個方向,我想我的學習之路可以走得更寬廣、更愉快。

    我以自己的切身經驗跟于珺分享,她也接受了我的建議,因為她已經具備為長遠目標勉為其難的能力。那兩年我就眼看著她很努力的在每次段考把數學成績維持在班上一、二名,但僅此而已,平時她絕不願多花一點時間在數學上面。

    所幸上了國中,碰到了適合她的老師,她從此又愛上了數學課。一直到高中畢業,她心智更為成熟,選讀第三類組,從來沒有不喜歡的科目,即使偶爾遇到不符自己理想的老師,她也會調適心情,自己努力。

    回覆刪除
  3. 不容妥協的教養「堅持」——上
    要讓養成孩子好的規矩或習慣,做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言出必行,而且態度要嚴厲且堅持。
    切記不應要求孩子做難以達成,或是自己無法堅持的事,最忌諱朝令夕改,因為規矩不被遵守或改來改去就不叫規矩了。

    許多人對小學一年級的開學日一定印象深刻,因為那畢竟是人生第一個比較可能刻畫記憶的重大事件。

    我還記得自己上小學的第一天,導師穿的鵝黃色直筒洋裝,有細布條組成的鏤空燈籠袖,在墨綠色大黑板襯托下,顯得非常別致。我也記得坐在教室裡往右看,家長們擠在窗戶邊向教室裡張望的情景。

    老師兇不兇?
    女兒小一的開學日,我非常緊張,因為她的班導師是學校名師,也是眾所周知的「嚴師」。女兒的幼稚園在同一所學校,所以入學前,我們已經聽過一些家長轉述這位老師的「事蹟」。據說曾有一些在家比較嬌寵的孩子,因為無法適應老師嚴格的紀律與要求,開學第一天就被嚇壞了。

    正式開學前,我很努力的對女兒做了一些「預告」和心理建設,好讓她有點準備。

    下課後我去接她,立刻迫不及待的問:「怎麼樣?老師兇不兇?」

    「不會啊。」女兒很快的回答我。

    接著她忽然像找到了懸案謎底、恍然大悟一般,很興奮的抬頭對我說:「媽媽,我發現你最兇欸!跟你比,每個老師都好好喔,一點也不兇!」

    孩子童言童語的回答,讓我好氣又好笑……沒想到媽媽兇還有這種「附加價值」,適應力強到連入學過渡期都幫我省了。

    態度上的嚴厲與堅持
    孩子小的時候,我是出名的兇媽媽,對於我要求他們做到或不准他們做的事,我都非常堅持,除非他們有很好的理由說服我。

    如果他們做錯事情,我的處罰也一定馬上就到,絕不寬貸。

    女兒小學時每次作文寫〈我的家人〉,關於媽媽的那一段幾乎都以「我媽媽很兇」作為開頭。對於這樣的「形象」我欣然接受,因為那是我自己刻意營造出來的。

    女兒描述的是事實,只要我在她的文字中讀不到怨憤不平,確定她沒有因委屈而痛苦壓抑就好了。

    通常,她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也會描述我對她的用心與付出,知道媽媽的要求是為她好。我相信父母所做的一切努力,孩子都看在眼裡,終究會了然於心。

    我真的這麼兇嗎?我想那應該只是小小孩時期的一種遙遠「印象」吧。與其說「兇」,不如說我在態度上非常嚴厲而堅持。

    我認為一旦對孩子訂定了規矩,就要想辦法讓孩子遵從,不然何必大費周章的設下種種限制,卻在孩子挑戰父母的底線與威信之後棄守?小孩子非常聰明,他們只要挑戰幾次成功,就清楚知道家裡哪幾個長輩的話可以不必理會。

    我從結婚前在公共場所,就很怕一種不管小孩的家長,放任孩子衝跑打鬧尖聲吼叫;我更不希望自己成為另一種家長──老是追在孩子後面碎碎唸著「不要這樣……不可以那樣」一邊對周圍的人賠不是,卻怎樣也制止不了小孩打擾他人的舉動。

    有朋友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受教」,在外面都可以聽話不失控。其實他們上小學前,出門在外偶爾也會有high過頭的時候,不過只要我輕輕叫一聲或用眼睛餘光掃過去,他們就知道我的意思,會立刻收斂。

    我常跟朋友分享的心得是,如果在家裡就管不住孩子,在外面孩子仗恃父母不好當眾開罰,絕對狀況百出。


    不容妥協的教養「堅持」——下
    孩子越小,越嚴格
    小小孩壞習慣還沒養成以前,大人要讓孩子妥協遵從是很容易的,不過這件事的難度會隨著孩子成長與日俱增,所以孩子越小的時候我越嚴格。我盡量在很小的時候就設下規矩,讓他們學習照著遊戲規則走,看似嚴厲規矩多,但當雙方都有所依從,生活互動反而不費心。

    他們印象中媽媽的「兇」,只是我拿來規範他們的手段。就有點像制訂法律,在用各種刑罰處置違法者的同時,總要有些宣導或警告來提醒人民遵守。

    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言出必行,切記不應要求孩子做難以達成,或是自己無法堅持的事,最忌諱朝令夕改,因為規矩不被遵守或改來改去就不叫規矩了。

    比方說,規定小孩每天十點要上床睡覺,可是十天內有八天會因為功課寫不完、孩子想休閒上網一下、才藝課等種種因素影響而准許小孩常常改變上床時間,自己也無法堅持執行,那最初的規定根本就不夠實際,應該即刻檢討修正,否則很快就會演變成無效的嘮叨。

    如果孩子能從小養成尊重大人的習慣,這樣的習慣就會一直持續到長大成人。

    從兇媽媽到成為孩子的朋友
    我的兩個孩子都沒有對大人頂過嘴,也不曾態度桀驁;他們有意見時都會先準備好充分的理由,再來找我們溝通討論。

    也有朋友問過我,以前我是個權威媽媽,為什麼現在跟孩子感情這麼好,相處就像朋友一樣。

    兒女的臉書都把我加為朋友,不介意我一起聊天,也不擔心我會不會窺伺。我容許他們開我玩笑,像不久前女兒幫我取了一個綽號:「豬豬小香腸」,我們私下相處時天天在我耳邊呼喚「小香腸」,取笑我說我胖,我通通不介意。

    這幾年來,我反而成了家裡的搞笑角色,專門負責娛樂大家。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並非一成不變,轉換的過程也不像穿脫戲服般生硬短暫。親子間是長期的互動變化,孩子的心智漸開,父母的作為當然也要逐步因應修改,但不該是在孩子的「要脅」或挑戰下被迫改變或消極逃避。

    「倒吃甘蔗」的哲學
    我曾聽到一些孩子剛進入青春期的朋友抱怨:「我的孩子變了!他以前好乖好聽話,都不會頂嘴!」

    孩子當然會變……想想看小小的身體忽然抽高,男女不同的生理變化,暴走的賀爾蒙在他們臉上留下難看的青春疤痕,對人生的掌握想從被動轉為主動,內心的波濤洶湧可想而知,做父母的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腳步跟上變化,才不會陷入可能持續數年的痛苦對抗中。

    如果可以在孩子的變化之前就有心理準備和應變措施,更能輕鬆變身為孩子的生活導師和心中倚靠。

    孩子幼小時,多數習慣和觀念是我們養成的。很多人主張父母不該權威,應該要尊重孩子的發展,但根據我從身旁例子觀察到的結果,過度「尊重」放任身心都不夠成熟的小孩,到孩子長大有狀況時想要出手,通常都會衝突處處、困難重重。

    個性特質和生活習慣是兩回事,我們應該觀察孩子的個性並協助發展其特質,但不論任何個性特質的人都需要好的生活習慣與觀念態度,這些都得在幼年期巧用父母的權威協助建立。

    孩子有了良好的習慣與態度,我們就不會變成嘮叨的父母,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放手,讓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越來越可愛,這種「倒吃甘蔗」的哲學,正是我過去十八年養兒育女的圭臬。


    回覆刪除
  4. 「寫字」,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態度——上
    寫字是一個孩子上學之後面對的第一項功課,尤其在小學一年級時,佔用時間最多,壓力也最大。
    小一的孩子,除了學校老師,主要的影響力來自父母,所以做父母的應該要把握這個一開始的機會,巧用權威,讓孩子習慣於面對每天的功課時,要仔細、認真、負責、不逃避,藉此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

    女兒出國念書後,我整理她小時候的東西,看到一個資料夾,裡面放滿了她小學低年級的作品和紀念品,其中包括一疊作文練習。

    有一篇的標題是〈我的興趣〉:

    我的興趣是寫字,因為寫字跟畫畫一樣,都能讓我覺得心情愉快。
    剛開始學寫字的時候,常常會被媽媽罵。每次寫橫的筆劃時,媽媽都說要稍微左低右高,寫出來的字才會有精神。有好幾次在學校已經寫完的功課帶回家裡,只要寫得不夠好看,媽媽就會把它全部擦掉,讓我好傷心。但是,慢慢的,字就越寫越好看,老師還選我參加寫字比賽呢!結果,我得了第二名,好高興喔!

    我才剛學會硬筆字的其中一種,很快我就可以學用原子筆和鋼筆寫字了。等我多學一些國字以後,我希望媽媽能帶我去學寫毛筆字。聽說書法不但是一種藝術,練習書法也可以培養好品性。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因為我真的好想成為一位書法家!

    讀完女兒小二時的這篇作文,心中暗自不忍。

    真不知道自己年輕時怎麼會這麼「心狠手辣」?明明小孩在學校已經寫完的功課,竟然下得了手全部擦掉!而且,媽媽的「惡行」還這樣被留下了「證詞」,整篇文章清楚「實況轉播」當時我是如何嚴格的要求她。

    買橡皮擦,以「盒」為單位
    至今女兒和我都有的共同記憶是,以前我去文具行買橡皮擦,都以「盒」為單位。此外,有好幾回,因為我實在擦太多遍,把本子都擦破了,我還曾經剪其他作業本的紙來幫她黏補寫字本呢!

    我之所以這麼重視寫字,原因有二。

    其一,寫字是一個孩子上學之後面對的第一項功課,尤其在小學一年級時,佔用時間最多,壓力也最大。由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除了學校老師,主要的影響力還是來自於父母,所以做父母的應該要把握這個一開始的機會,巧用權威,讓孩子習慣於面對每天的功課時,要仔細、認真、負責、不逃避,因為身為國家義務教育下的學生,這將是他們未來十幾年天天要盡的責任與義務。

    下一、兩年功夫,早早訓練他們習慣,總比接下來親子間長期抗戰十幾年要輕鬆得多吧!?

    有些家長覺得字寫得好不好跟功課好壞無關,所以不重要,我倒認為父母如果想幫助孩子養成認真做事的好習慣,有點枯燥的「寫字」是最適合的一樣「工具」。

    每天重複的工作,最容易藉以養成持之久遠的觀念和習慣,而寫字屬於反覆操練型的作業,跟孩子天生的理解能力高低沒有關係,所以除了少數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的孩子,幾乎任何性向資質的學生,只要願意練習,不用太長的時間就可以驗收到成果。

    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如果他們想要達到某種成就,「努力」與「練習」正是關鍵性的因素。這,就是我要求孩子認真寫字的第二個原因。

    這些心得和想法都來自於我個人的成長經驗。

    成就感,讓孩子願意主動唸書
    我的求學路很順,但不表示我覺得讀書是輕鬆愉快的。對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來說,讀書真的很辛苦,我發覺我願意自我要求的最大動力,其實來自於有好成績,進而受到肯定的快樂;通常我有興趣做的事,也都是我做起來比較得心應手、表現比別人好的。

    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協助我養成了認真寫字的好習慣,每天我從作業的甲上和星星得到很多成就感,而這樣的成就感成了我能夠克服怠惰、熬過辛苦的鼓舞力量。

    假使當年在我還不懂事的時候,我母親沒有堅定的帶著我度過練字的辛苦過程,我不會嚐到成功的甘果,更無法體會努力的重要。學到這種態度,不僅僅在讀書,在各方面的學習都很有幫助。

    關於寫字,我媽媽教的幾個重點,我都還記得。

    她說,字要方正,平行的筆劃間隔要一樣大,橫劃的右邊稍微高一點,寫出來的字比較有精神。字在格子裡的四邊留白要一樣多,但不是放在格子正中間,而是稍微往下面一點點,這樣字比較穩。

    這些觀念,我都依樣畫葫蘆的重述給孩子了解。學校老師雖然都有教怎麼寫字,但回家還是需要操練。

    女兒的「感謝」
    女兒小一開學才不到一個月,我去學校參加家長日,就看到她的寫字作品被老師張貼展示,她自己非常開心。尤其在老師選她參加寫字比賽之後,她好好練習的意願就更強了,耐力也明顯提高。

    這樣「嚴酷」的過程才十幾二十天,小孩子已經從中得到回饋與快樂。

    我記得在女兒小二時,曾有一位家長以相當不以為然的語氣對我說:「這是什麼時代了,會打字就好,寫字漂不漂亮哪裡重要!」

    當時國中基測不考作文,所有考題都是電腦閱卷的選擇題,考試領導學校教學和家長教育方向,加上個人電腦使用日益普及,自然形成這樣的看法。

    我依然一本初衷堅持自己的方式,因為客觀認定上她字寫得夠不夠美不是我的重點,養成好的習慣與態度才是我的目標。

    或許傻人有傻福吧?當年的做法未經功利算計,誰又想得到幾年後教育政策會大轉彎,加考作文和手寫部分呢?

    女兒的文章也證實了,當時想學寫毛筆字是出於她自己的意願,並非我精心策劃的選擇與安排。

    我無心插柳的結果,多年下來書法竟成為她最大的興趣與驕傲,如今女兒每每在得到讚美時,總是不吝「感謝」我當年的嚴厲。畢竟興趣來自於成就感,要得到成就感,終究少不了下苦功!

    回覆刪除

我的網誌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