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孩子每一句惹惱你的話,都是問題的開端!
《親子天下》雜誌駐站專家王意中心理師新書!

王心理師最想問台灣父母:
如果拿掉升學、作業、考試,你和孩子之間,還剩下什麼?除了要求與抱怨,你最近曾和孩子放鬆的聊天嗎?孩子願意主動與你分享生活點滴嗎?
別小看這些提問,當孩子身陷成長困惑,父母必須扮演傾聽、同理,協助及陪伴的角色,而一旦父母能做到,孩子不但能專注在學業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緊密與相依。
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孩子,我們熟嗎?

夜深人靜時,當我們望著熟睡的孩子,有時試著想想眼前的這個寶貝,我們熟悉他嗎?我們抱孩子的次數與抱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戰利品,哪個多呢?我們可能很熟悉自己的愛車,但並不一定熟悉眼前的孩子。當我們期待跨年夜,倒不如期待試著跨越親子之間的那道鴻溝。

我們和孩子熟悉嗎?除了考試、功課、作業、評量、升學等,我們多久沒和孩子說說話?如果說說自己的孩子,除了對他的抱怨之外,我們可以說多久?我們與孩子的交集有多少?可別像廣告,短短就結束。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我們總是認為孩子會主動地把心裡面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著我們。當孩子沒說,或許也容易讓我們自我暗示孩子沒有問題。心想,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什麼事情,他應該是會說的。

但事情似乎總不如我們預期地發生。孩子沒開口說,並不表示他內心裡就沒有遇到困境。有時你驚訝地發現孩子怎麼發生了這些事,一時之間,讓你覺得眼前的這個孩子竟然是如此陌生。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故事,無論長篇,無論短篇。孩子的心裡面到底有多少想說卻不願意說,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該向誰說的困境呢?我常以情緒鮮奶為例向大人與孩子說明情緒表達這件事,鮮奶有保存期限,放久了,終究容易酸掉、壞掉,孩子內在的心情何嘗不是如此。

想想,孩子不敢告訴你的話。說話,對於孩子來說,不一定是他所擅長的。有時,孩子會以他專屬的方式來讓你注意他、瞭解他、熟悉他。無論這些行為所呈現出來的,是你期待的、允許的,或甚至於是你不樂見的,請記得,在這之間都有許多他們的話想說。親子關係是一門無學分上限的必修課,外加無止境的現場實習,是否及格不是自己說了算。

你可以這樣看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我透過四十篇小故事來分享孩子不敢告訴你的緘默、學習意願、完美自我要求、負向思考、說謊、偷竊、妥瑞、禮貌、偏心、愛買、拒學、單親、學障、被欺負、信用責任、被動、分離、堅持、自信、強迫、不雅動作、恐懼、冷靜、髒話、性教育、打招呼、隔代教養、作弊、消極、人際拒絕、誠實、依賴、口吃、叛逆、眼神接觸、分心注意、手足、時間管理、攻擊、精神分裂等,親子關係常見的議題。

在這四十篇小故事中,你聽見什麼?你看到什麼?每個行為都是表象,我們需要瞭解深藏在這些表象裡層所要告訴我們的事。孩子到底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告訴我們,他自己所經歷的成長故事呢?

在你閱讀這本書時,對於你似曾相識的問題敘述,試著傾聽當中孩子所要告訴你的話,一股來自於心中深層的話。同時,每篇文章中,所提供的問題解決策略,我非常建議你試著動手去做,這對於親子關係的建立可以更穩固些。調整大人自己的做法,會比期待孩子的改變來得快。

別忘了,孩子,是豐富我們大人內心視野的最佳良伴。親子溝通需要練功,在父母這本存款簿上,才能累積利息與紅利點數,而不至於預借透支。

父母有如孩子的導航系統,在蜘蛛網般的成長迷宮上,引導著他們發現屬於自己的方向與定位。父母就像舉球員,將球送至最適合的位置,讓孩子助跑、扣殺、漂亮得分。

父母學必修術科之一,當孩子起床那一剎那,別忘了你的微笑,你的擁抱,與那溫柔的語調。讓嘮叨、抱怨、囉嗦,年底大清倉,一件都不留。父母這行是三班制,全年無休,隨時 on call,在職進修親職教養的無薪業,職位升等有些可至祖父母級。

感謝寶瓶文化朱亞君社長兼總編輯提供這次的出版機會,讓我可以透過文字,將自己這些年來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及親職教育諮詢等臨床實務,透過對話範例與問題解決的方式,一起與本書讀者分享親子溝通的這道親密課題。

謹將此書獻給老媽、老婆與姵涵、翔立、涵立三好米寶貝,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在本書的書寫期間,無盡的陪伴、支持、加油與耐心等候。最後,感謝在我生命中所接觸過的所有孩子及大人們,是你們讓我的生命更豐富、精采。

6 則留言:

  1. 開胃菜,啟動孩子的學習意願——上
    無奈的孩子總是問:「老師,很奇怪耶,我很喜歡看故事繪本,還有研究動物百科、植物圖鑑,但是為什麼遇到爸媽要求我看的書本,我就討厭不想唸?」

    媽媽已經快受不了,當要求托托看點課本、寫些作業評量時,他總是一臉無精打采、有氣無力、提不起勁、唉聲嘆氣的不情願樣。

    「拜託你好不好,課本你好歹也翻一翻,像個新書一樣,什麼時候你才會動它?」「回家作業也不快點寫,你到底要拖到幾點才動工?」媽媽雙手撐腰,不耐煩地抱怨。但是,媽媽很急,托托卻仍然像是泡過水的木炭,燃不起一點一絲的學習火苗。

    當一旁的媽媽不斷叨唸時,托托持續趴在書桌前,心裡不平地嘀咕著:「老媽你也幫幫忙,不是我不想看,不願翻,但望著這一落一落的教科書,誰唸得下去?」「誰能夠這麼有胃口?拜託!老媽你知道功課量有多少嗎?補寫再加上罰寫,用眼睛看就飽了,怎麼還有力氣動筆寫?別鬧了!老媽。」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就只想玩,只要玩,要求他寫功課、看點書就抱怨一堆?應該抱怨的是我才對!」

    「他不笨,為什麼就是不想唸?他的興趣到底是什麼?難道就只是上網打怪、玩電動?」

    在許多演講場合或父母諮詢的現場,疑惑的爸媽們常對於孩子缺乏學習動機向我訴苦、抱怨,但無奈的孩子總是問:「老師,很奇怪耶,我很喜歡看故事繪本,還有研究動物百科、植物圖鑑,但是為什麼遇到爸媽要求我看的書本,我就討厭不想唸?」

    啟動孩子的學習動機,試著讓我從開胃菜的概念說起。開胃菜,量少、精緻是它的特色,通常透過酸性或鹹性的味道來刺激我們的味蕾以增加食慾,促進消化及吸收。無論是涼拌芹菜、海蜇皮;魚子醬、鵝肝醬、生菜;花生、泡菜、小魚乾大都能夠發揮開胃的效果。

    先別抱怨孩子主菜不吃怎麼辦,或許就讓我們先從料理學習的開胃菜做起。五點學習廚藝等著你料理,讓孩子學習開胃。

    1.量少精緻真美味:當孩子面對日久生疏的課本與作業,建議你先從少量開始。如同開胃菜總是量少精緻,一小盤一小盤,端在孩子的眼前好下胃。當作業有五單元要進行,建議先從一單元、一單元開始給,免得整落的作業嚇壞了孩子,單看到全部的作業就飽足了胃,沒有下筆的動機。

    少量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先消除視覺上的負荷壓力,雖然這些壓迫感有時是來自於孩子自己或大人所給。每次學習量少,孩子就有機會立即或直接感受到完成的感覺,這種完成感能夠讓孩子對於自己的能力充滿自我肯定,對於未完成的部分,也較容易有接近的意願。

    回覆刪除
  2. 開胃菜,啟動孩子的學習意願——下
    2.調味料理好開胃:再來考量給予孩子的學習刺激,無論是閱讀或操作性教材是否夠酸、夠鹹,甚至於夠辣,以好開胃、促進食慾。為了達到如此開胃的效果,建議你可先從找出能夠刺激孩子的興趣開始。當學習刺激能夠讓孩子感到興趣,他的主動性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學習的意願就能提高,當然專注力及持續性也就不需要你特別的煩惱或操心。

    當孩子對於教科書本內容興趣缺缺,連翻閱都缺乏動力,這時如果我們仍然固執地想要他在這節骨眼上奮發圖強,其實真是強人所難。

    先讓孩子從原先的興趣維持對學習的動力,再一步一步,一口一口讓孩子品嚐你認為營養,但對他卻食之無味的學習刺激。例如當孩子久未接觸書本閱讀,建議你先從他(她)喜歡的小說、散文或漫畫開始,讓孩子在閱讀上先熱機一番,進而再轉移至讓他們較食不下嚥的教科書。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切入,只要是對他能夠先產生學習的好奇與主動性就可以。

    3.造型餐具好下胃:有時為了讓孩子能夠願意動手吃飯,我想你或許曾動腦筋在於選擇各種能夠吸引孩子注意的餐具,無論是特殊造型的湯匙、刀、叉、筷子,或特別圖案的杯子、碗、盤等。

    啟動孩子的學習動機,有時也可以依此概念延伸。例如當孩子的學習慾望明顯低迷不振,與其一成不變的要求強迫他學、她做,這時,倒不如思考如何讓教學或教材變得更生動有趣,這如同你花些巧思在吸引孩子目光的餐具上,而增加孩子願意用餐的動機也是類似的道理。例如突然發現汽車造型的餐盤,或者有海綿寶寶與派大星圖案的湯匙及湯碗一般,讓孩子的味蕾又被啟動。

    4.好玩有趣好滋味:想要讓孩子開胃,有時你會想在菜色的組合與變化上動動腦筋。要讓學習變得好玩有趣,或許你也可以思考一些有意思的獎勵方式,像是在代幣的給予上多一些變化。

    對於學習來說,代幣的設計是一種從外控到內控的階段性策略,當你將取得代幣的方式設計一些變化,孩子通常能夠為此拉高他的參與動力。

    無論是丟銅板(數字、人頭二選一)決定是否有代幣。翻書找頁數、抽號碼牌或撲克牌都行,以抽中的數字來決定代幣的點數。當點數累計到一定數字(例如5點、7點)則翻命運牌或機會牌,內容可自行設計(例如點數乘以1.5或加3點),就像玩大富翁一樣。擲骰子、射飛鏢、投籃、套圈圈都可以,只要能夠啟動孩子的學習意願都行。

    5.必點菜單好口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愛的美味、爽口開胃菜,無論是餐餐必點的涼拌小黃瓜、納豆,甚至於剝皮辣椒。啟動學習動機也是如此,你可以細心觀察孩子平時能夠自發性去接觸的學習活動是什麼,並詳細列成清單,無論是繪本閱讀、樂高積木組裝或機械玩具操作。

    這些學習必點的菜單內容,除了是孩子感興趣的之外,通常也是孩子最擅長的優勢力,更是學習動機的活力泉源。

    回覆刪除
  3. 當偏心遇見不公平——上
    在每個偏心、不公平的聲音背後,多少也反映著孩子們內心裡想要父母看我、看我的呼喚,以及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量。


    「不公平,為什麼妹妹可以吃冰淇淋,我就不可以?」因感冒聲音略微沙啞的心怡拉著爸爸的袖子吵著。

    「媽媽最偏心,都不陪我玩,每天只陪姊姊做功課。」妹妹抗議著。

    「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先洗澡,妹妹就可以晚點洗。」心怡不滿地說著。

    「媽媽偏心,每次姊姊的生日蛋糕都買得比我大。」妹妹向爸爸抱怨說。

    爸爸按捺不住性子抱怨:「心怡,還有妹妹,你們兩個是怎麼一回事?什麼公平、不公平,偏心、不偏心,意見那麼多。爸爸、媽媽對你們兩個還不是都一樣公平,爭什麼爭。」此時,心怡嘟著嘴,雙手交叉在胸前,眼睛不願正視著爸爸,妹妹則摳弄著手指頭,低頭不說話。

    在每個偏心、不公平的聲音背後,多少也反映著孩子們內心裡想要父母看我、看我的呼喚,以及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量。

    偏心,很自然;公平,不容易。當孩子說大人偏心不公平,怎麼辦?

    ☆ 以下八點建議任你選,任你組合,在行動之後,你將發現親子之間的適切平衡與對待。

    1. 平衡最公平:有些孩子總是抱怨,「爸爸,為什麼每次回家你都先跟姊姊打招呼?」「媽媽,為什麼每次你都先問弟弟要不要出去玩?」對於這些微詞,你或許會不以為然地覺得孩子幹嘛愛計較。但是,在微妙的親子互動中,父母總是先向誰說,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是件敏感的事情,並容易感受到被忽略。

    建議你,在與孩子對話時,適時提醒自己在對話的次序上,平衡一下順序,有時先叫姊姊,後叫弟弟;有時先叫弟弟,後叫姊姊,會讓孩子的感受舒服些。例如當車行國道五號上,和孩子分享沿途的景色,你可先開口:「姊姊、弟弟你們看,遠遠的海中央是龜山島耶!」隨後,再調整說:「弟弟、姊姊你們看,前面就是雪山隧道囉!」

    2. 約會最公平:有些孩子總是抗議:「你都不陪我,只陪弟弟(或其他兄弟姊妹)。」在孩子的眼中,有時看待父母與其他的手足關係,總容易覺得大人特別關心對方,自己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有時孩子希望父母給自己的關注是全部的,而不是兄弟姊妹剩下的。

    生活當中,只要細心地觀察,其實在時間的河流中,蘊藏著許多零碎的美好時光。這些短至十五分鐘,長至一小時或半天的時間,足以讓父母選擇與孩子當中的其一,進行親子兩人的約會獨處時光。

    對於孩子來說,小小的兩人約會獨處,是大大的幸福享受。例如當妹妹在睡午覺時,媽媽就陪姊姊讀繪本;當哥哥還在安親班,爸爸就陪弟弟散散步。

    回覆刪除
  4. 當偏心遇見不公平——下
    3. 揪團最公平:
    為了減緩孩子太過於注意父母對誰比較公平,對誰比較偏心,父母的另一種生活選擇,可嘗試以全員出動、揪團號召的方式,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全家共同體驗的凝聚感,而降低對於個別需要被注意的感受。建議你平時可多使用「大家一起吃飯囉!」「走,一起出門曬曬太陽去!」等。

    4. 讚美最公平:孩子其實很不喜歡父母總是在手足之間說:「你看!哥哥這麼懂事會幫忙做家事,你多少也向哥哥學一學。」並非父母不能夠在孩子面前細數手足的優點與好表現,而是盡量將這些正向的能量讓手足之間的關係做聯結,多引導孩子去看見對方與自己的好關係,例如,「姊姊好棒喲,能夠幫弟弟複習功課。」「哇!你們兩姊妹騎腳踏車的畫面好美。」

    5. 解決最公平:有些孩子抱怨父母偏心、不公平的聲浪,當中有些是來自於覺得父母在處理手足爭執或衝突時,讓自己感受到被不平的對待,例如「你已經有那麼多貼紙了,給妹妹一張會怎麼樣?」等。

    當孩子彼此間,不時爭吵「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都是你比較多?」此時,父母先不急著馬上介入兄弟姊妹的爭執或衝突中,可先觀察孩子彼此如何解決這道問題。如果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之間仍然沒有解決,此時,再引導或提供適合孩子的問題解決方式。

    6. 同理最公平:有時父母總是表示「你是哥哥,本來就應該要讓弟弟。」「妹妹這麼小,我不抱她?難道要抱你?讀國小了還這麼不懂事。」這些看似有道理的說詞,其實聽在孩子的耳際,無疑地將親子溝通的門重重地拉下,甚至於將門鎖住,不再和你往來。

    嘗試去體驗孩子對於父母偏心可能存在的感受,就像穿上孩子的衣服般,是否會覺得大小尺寸不合身而感到不舒服。

    試著幫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例如,「媽媽猜,是不是我常常抱弟弟,讓你感到偏心、嫉妒?」

    7. 表達最公平:有時,孩子受限於年齡的發展,對於公平的想法較為表面,特別是對於物質或權利的分配,往往傾向於「你有,我也要有;我有,你最好沒有;我沒有,你也不能有。」

    什麼是公平?聽聽孩子怎麼說。在孩子的陳述當中,可以讓我們仔細推敲並用心瞭解孩子的公平概念是否成熟。當然,讓孩子的抱怨合理說出來,總是一扇情緒的紓解窗口。或許,在孩子的想法表達中,還真能讓我們看見自認的公平,還真不公平。

    8. 體貼最公平:請記得,不要刻意在孩子們的面前說誰疼誰,例如,「你媽媽最疼弟弟」、「你爸爸最愛姊姊」,這些話,當反覆在孩子的耳際傳來傳去時,其實是容易讓孩子在心裡對於父母存在著偏心、不公平的感受。

    只是,當你發現孩子不斷地詢問你:「爸爸最疼誰?」「媽媽最愛誰?」或許你可以試著四兩撥千斤地回應:「當然女生最愛姊姊,男生最疼弟弟囉!」

    回覆刪除
  5. 我的不動王子與公主——上
    我常常在演講中分享一件事,假如孩子兩歲叫不動,那麼三歲就更困難。如果大班拿他沒辦法,那麼小學就更難說動他。同樣地,小學一、二年級就不順從,那就更難想像國中到底會變成什麼樣。

    「奇怪,現在的孩子怎麼都叫不動?自己該做的事,不做,連叫了、提醒了,也不做,難道什麼事情都要我這個做媽媽的親自動手做?這還得了,不把我累死才怪。」順仔的媽媽自我抱怨著。

    「把課本收一收,書包整理、整理。順仔,你到底有沒有在聽?」無論媽媽把這句話,重複說了多少遍,順仔仍然若無其事繼續玩著他的楓之谷,這回等級已經從上星期的七十等,練到今天的一百一十等。

    「順仔,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叫你課本收一收,書包整理、整理。不做,就給我去刷牙、睡覺,你有沒有聽到?」這回擺放在客廳中的電腦,仍不時傳來楓之谷中,打怪所出現的聲音,順仔繼續練他的功,仍然不為所動。

    「關掉!」爸爸從臥室走出來,語氣堅定、冷冷地說了這一句。

    這時,順仔二話不說馬上離線,隨即將電腦關機,起身往浴室刷牙去。

    「這簡直就是欺人太甚嘛!」媽媽不滿地抱怨:「我叫了十幾聲都不給我回應,你只要出來說句話,他就馬上行動,簡直就是吃定我這個做媽媽的,豈有此理!」

    順仔其實心中很清楚,在這個家裡,老媽的話可以不理,但老爸的話還真的不得不聽。

    倒不是老爸會揍人,而是老爸說到做到的個性,讓小五的順仔早就知道該如何因應。聰明一點,聽就對了,否則代價太高,說不定老爸還會來個直接斷線。但老媽,好人一個,反正嘮叨歸嘮叨,不管說了多少次,反正愛理不理,老媽拿自己也沒辦法。這一點,順仔倒是挺有把握的。

    像順仔媽媽這樣的例子,不論在演講的場合,或者諮商實務中,常常會有不知所措的父母詢問著該如何因應。
    孩子不順從父母這一點,不僅單獨出現在媽媽身上,其實孩子不聽爸爸的例子也常有。

    倒不是我們與孩子之間,總是要求他們要順從及配合,但有些事情,如果的確是孩子本身應該需要去動手做,但又叫不動,不願去做,這時對於孩子本身責任感的建立當然會是一道難題。

    我常常在演講中分享一件事,假如孩子兩歲叫不動,那麼三歲就更困難。如果大班拿他沒辦法,那麼小學就更難說動他。同樣地,小學一、二年級就不順從,那就更難想像國中到底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是在合理的要求範圍內,孩子是應該發展出該有的順從態度,除非他可以給你一個合理拒絕的理由。

    ☆ 分享下列十二點建議,讓你面對孩子的順從性能夠更有方向。

    1. 從你最有把握的指令做起:想想看,你認為符合孩子最簡單的指令是什麼,飯前洗手?收拾玩具?上床睡覺?關掉電視?這些指令是否是你認為最有把握的指令,如果是,那就先從這些指令開始。請記得,成功的經驗對你很重要。

    回覆刪除
  6. 我的不動王子與公主——下
    2. 當沒有把握孩子會順從你的指令時,先不下達指令: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指令的配合往往有所謂的選擇性。
    如果你認為,當下的指令,孩子的順從度與配合度不高,這時指令建議暫時先不下達,以免孩子在不順從性方面又累積他的不配合點數。

    3. 注意下達指令的順序:你或許會納悶,孩子該做就是要做,哪能叫了都不做?沒錯,理想上是如此,但是這裡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你的指令能夠啟動孩子的行動。
    如果你發現,當簡單的指令,例如要求孩子關掉電視,結果他都不願意配合,此時請勿下達難度更高或更複雜的指令,例如要求把功課寫完或到房間看書。寧可這些難度較高的指令,由家中另一半來下達。

    4. 動作指令優先:在選擇指令時,建議先以動作指令為優先,例如收拾東西、關掉電視等行為較為簡單、明確的為原則。

    5. 一次一道指令:想好指令後,建議你,一次只下達一道指令,且心裡要有百分之百的勝算能夠讓孩子順從。沒有百分百,至少勝算也要超過百分之五十一。

    6. 使用直接、肯定的指令:既然是下達指令,就應該避免使用疑問句,例如把玩具收起來好不好?可以把電視關掉嗎?當你以疑問句問孩子時,他是可以選擇拒絕你的要求的。

    7. 指令應具體、明確:在下達指令時,請記得人、事、時、地、物,應清楚表達,例如,「順仔,五分鐘內到書房,將桌上的課本全部放到書包內。」
    具體,讓孩子更可以看見你的果決。

    8. 保持目光接觸:在下達指令時,請讓自己與孩子保持視線接觸,避免在背後或隔著距離下達指令,例如在廚房一邊炒菜,一邊向在客廳看電視的順仔喊著:「順仔,把電視關掉,你有沒有聽到?」

    9. 堅定的語氣:當孩子出現拒絕、不予回應或漠視反應時,嘗試以堅定的語氣重複下達指令。如果孩子還是拒絕時,建議你逐漸加重語氣,強化你堅持的表情,請記得表情不要有太多的變化。

    10. 維持一致的堅持:當孩子還是拒絕,必要時,帶著他的手做,隨後再放手讓他重做一次,雖然這時他可能會有情緒反彈,但請維持你一致的堅持,同時嘮叨的話請不要出現。
    過程中,盡量少說話,勿使用太多說道理、抱怨或威脅性的語氣及字眼。

    11. 讓堅持如磐石:提醒自己,讓自己的態度比孩子更堅持,如果你認為你的指令或要求合理。同時,你認為孩子的順從性真的需要被建立,如此的自我要求是有必要的努力。

    12. 轉換成玩伴的角色:當你發現,自己的指令真的無法順利下達給孩子,或許,你可以試著換個方式,與其叫不動,不如就先當孩子的玩伴,先陪他一起玩吧。
    關係有了,他對於你的認同多了,配合度或許也就高了。

    回覆刪除

我的網誌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