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找一本孩子喜歡的書讓他讀

找一本孩子喜歡的書讓他讀

圖摘自《你在哪裡閱讀呢?》

老師們總是會問:「對於那些不閱讀,或永遠都無法找到一本喜歡的書的孩子,該怎麼辦?」我的答案是,幫他找到一本能讓他感興趣的書。他對蛇、汽車、運動、歷史、集郵感興趣嗎?把它們找出來、和他一起去圖書館、把一本書交到他的手裡、對著他大聲朗讀開頭的部分、想盡一切辦法讓他開始閱讀。如果孩子能對閱讀的主題產生足夠的興趣,那麼即使是有閱讀困難的孩子,還是能夠成為精熟的閱讀者。
──摘錄自《飛向閱讀的王國》P60

TOP▲
本期主題

我所學到與兒童有關的事情(2)


本文摘錄自2012年7月3日阿布拉教育文化主編應邀至母校永和網溪國小演講的部分內容,特與讀者們分享。
成人閱讀經驗與小時候的閱讀經驗息息相關
當我們問一問大人:你喜歡閱讀嗎?不知道有多少大人會舉起手、興奮的說:我……我……我,我喜歡。其實在我們所生存的社會裡,閱讀不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或許是受到長久以來考試制度的影響,許多人都會把讀書和閱讀畫上等號,而且很多人讀書其實只是為了考試而已。一旦遠離了學校生活以後,就怎麼樣都不肯再碰書,彷彿那是多麼可怕的經驗一般。
在學校裡面,為了要趕考試進度,閱讀當然是課外的事情。在我們求學的過程中,鮮少有老師會和我們分享他自己的閱讀經驗──怎麼讀?讀什麼?身為一個閱讀者的心情?因此,我們許多人的課外閱讀經驗,是個別的經驗,而非學校普遍的經驗。就算現在比較有意識的推廣班級閱讀,但我們還是常常用外在的獎賞來鼓勵孩子閱讀,彷彿閱讀本身不夠有趣,一定要以量取勝,才能贏得「閱讀小博士」的稱號。或者,一定要用寫心得的方式來證明你真的讀懂了一本書,卻往往成為孩子痛苦閱讀經驗的開始。
最好的閱讀:讀「剛好適合」的書
隨著對兒童的重視,繪本這種文類隨之發展。因為不僅要讀,還要有適合的東西可以讀。
繪本在台灣的正式發展約莫20-30年間,換句話說,現在的30-40歲的父母在小時候很少接觸所謂的繪本或圖畫書,我們比較常接觸的是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因此,許多的大人在看到這類書籍時難免會有疑問:為什麼要讀這種圖很多、字很少的書?也因此現階段的繪本閱讀推廣還在努力的宣傳繪本的重要性,相關的介紹書籍也應運而生。當然,我們其中有些人曾經在小時候看過繪本的大套書,裡面不乏許多好作品。但是,我始終認為大套書時期和現在鼓勵父母為孩子選書或讓孩子自己選書的階段又是不同。當孩子有機會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時,他才有可能感受到閱讀的美好。那麼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我們可以想見,他一定會很樂於和他自己的孩子分享閱讀的美好。

TOP▲
好書報報
孩子的想像遊戲──《你看到鬼了嗎?》
★孩子都很怕鬼,不過鬼也可能是孩子想像出來的,跟著孩子想像的圖驥走,或許你也能發現孩子的童心喔!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鬼?當然有!就有一個坐在櫃子上,只是媽媽根本看不到!櫃子上沒有,洗衣機裡沒有,床上和橡膠樹裡也都沒有。但是,就有一個鬼坐在她的頭上……。是嗎?我怎麼都沒有感覺?我根本就沒看到什麼鬼嘛!那當然囉,難道妳不知道,鬼是看不到的嗎?
【內容試閱】

◎…有鬼!他坐在櫃子上,一直盯著我看。叫他走開啦!

◎有鬼!媽媽,有啦!你看,他正在拉我的小木偶。
那只是空氣對流,這裡沒有鬼。

◎現在,他在洗衣機裡面,快一點…
可是我真的什麼都沒看到。
◎現在,那個鬼就坐在那棵橡膠樹的中間,快把他趕走啦!
那裡什麼都沒有啊!

◎你看!那我們的蛋糕為什麼在動?你真的看到了嗎?
【作繪者簡介】
安緹耶‧達姆
1965年出生,目前住在德國紐倫堡,擔任建築師的工作。她已經出版了很多精采的圖畫書,包括《小琳小琳,你長大要怎麼辦?》、《海盜假期》等書。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貼近孩子,能夠貼切的呈現孩子的觀點。
【讀後分享】 俄國兒童文學作家寇耐‧楚高夫斯基曾提到:當我們注意到某個孩子開使用新習得的理解內容來進行遊戲時,我們就可以很確定的說,他已經完全掌握這個新的理解了。只有在那些概念可以變成他遊戲的一部分時,他才能夠真正了解它們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
──摘錄自《童書中的神奇魔力》
而這段文字最好的說明,就是在即將升上二年級的均均和同學在家中所衍生出來的遊戲。謝謝均均的遊戲和均均媽的分享:

回到教室,孩子們討論了一下自由遊戲的主題後,開始關上所有的燈,並且趴在地上呈現備戰狀態。
我問他們敵人是誰啊?
均均噓了我一聲,說:「看不見的鬼。」
喔,我靜靜的退到一旁,免得打擾他們作戰。
這讓我想到那本《你看到鬼了嗎?》的圖畫書。
兩個孩子趴在地上瞄準了一會,決定主動出擊。探頭到廚房看看,沒有;探頭到廁所看看,沒有;將“寶劍”伸到水桶裡攪一攪,沒有鬼跑出來。
我問他們找到了嗎?
均均仍專注的看著前方,小聲的說:「鬼又看不到。可是我們有紅外線望遠鏡,可以看到他在哪裡。」
我小聲的說:「那…如果鬼在我身邊,要記得告訴我喔,因為我也想要看。」
均均跟我比了一個「OK」的勢,繼續和融融去尋找那看不見的鬼。
沒多久,孩子們將所有的燈打開,說:「沒有鬼。」開始玩起其他的遊戲。
你看到鬼了嗎?
***
很多人常常會說,不知道孩子看一本書到底有沒有看進去……
其實有時候最好的觀察就是,這本書有沒有融入到孩子的遊戲當中。
看到均均媽所分享的孩子的遊戲忍不住覺得:在孩子的遊戲當中,真的需要有智慧的大人能看懂孩子,並在適當的時候能夠隱藏自己,那麼你將能看到孩子遊戲的全貌,以及他已經在遊戲當中告訴你,他把故事融入進去了。
重點是:大人,你看懂了嗎?

你喜歡在哪裡閱讀呢?



亞邦喜歡在浴缸裡看書,你喜歡在哪裡閱讀呢?


***
阿布拉教育文化徵求【0-6歲小孩閱讀的照片】,請於8/31日止,將照片寄至myabula@yahoo.com.tw信箱,並註明小孩名字、實際年齡、閱讀年齡(實際開始閱讀的年齡),以及最喜歡的閱讀地點和方式(例如:9-12個月大的孩子因為長牙的關係,會想要啃書,別忘了那也是孩子閱讀的方式喔!詳情可參考阿布拉電子報第 15期「早期閱讀≠早期識字」一文)。
前30名將可獲贈九月新書《你在哪裡閱讀?》1本,及阿布拉教育文化編寫的「兒童閱讀專刊」1份(請留下家長姓名/電話/地址,以利書籍寄送)。相關照片將刊登在阿布拉教育文化粉絲專頁,與大家分享。
TOP▲
本期主題

我所學到與兒童有關的事情(1)

本文摘錄自2012年7月3日阿布拉教育文化主編應邀至母校永和網溪國小演講的部分內容,特與讀者們分享。
我在念小學時所學到的事情
我在美國念研究所期間,有一份功課是要寫教育自傳,也就是回溯自己受教育的經驗以及受到的影響。其中有一件事情,是我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想到的,卻在寫這個自傳時浮上心頭。記得念小學前,我的父母一度考慮讓我念私立小學,於是他們帶我去學校參觀,看看我比較喜歡哪個學校,誰知我一看到網溪國小的大操場時,就直說我要念這裡。而我的父母也很尊重我的決定,就讓我讀了網溪國小,有了非常美好的小學記憶。當我念了教育相關課程之後,才知道當年父母的這個舉措「讓孩子自己決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不但能夠讓孩子學習自己決定並養成負責任的習慣,更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很重要,更會願意展現自己的想法。倘若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有事情都幫孩子做好決定,讓他們從來都沒有自我決定的經驗,一旦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突然要讓他們為工作或任何事情決定時,他們反而會舉棋不定,不知該如何判斷。因此,讓孩子從小有機會為自己做決定,即便只是在兩個選擇之間擇一,都是很好的開始(有時孩子年紀太小,開放題對他們或許有困難,會讓他們不知所措,因此可以從有限制的選擇開始引導孩子思考並為他們的選擇負責)。
另一件小學期間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當時班上有幾位特別調皮的學生,有一段期間,班上來了一位代課老師,雖是代課老師,但他很會帶這幾個調皮的學生。她一來就賦予他們一些責任,請誰幫忙做什麼或管什麼。果然這些孩子一下子受到了「重用」,都非常聽代課老師的話。其實孩子對於「自己如何被對待」都非常的清楚。我記得我自己的小孩在大班期間就曾經描述過某某老師比較好,因為她在說你的時候,都是真的在提醒你,而其他老師則是自己吼吼吼很生氣。看來不只是大人在觀察孩子呢,大人千萬別忘了這些孩子們也同樣的在觀察著我們。
有時候,帶孩子或許跟帶兵一樣,都要先帶心。外在的壓制或許短時間有用,但那畢竟非教育的本質,不是孩子自己本身的改變,也比較難持久。唯有孩子本身的改變,才是孩子自己的,也才是真正的改變。這也是我們希望可以跟所有大人一起努力來嘗試做到的:讓孩子可以為自己做改變。

TOP▲
好書報報
享受探險的樂趣──《三隻熊》

熊爸爸、熊媽媽和小熊住在森林裡,身材高大的熊爸爸個性溫和,身材中等的熊媽媽很會做菜,身材小小的小熊是個愛撒嬌的男孩。有一天,熊媽媽做好了南瓜湯之後,他們全家就出去散步了。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女孩,沿著森林的小路走了過來。她要幫媽媽摘一些焗烤料理要用的蘑菇。為了尋找好吃的蘑菇,她越走越遠。這時,她不僅肚子餓了,也想找個地方休息、休息。「啊,那裡有一間房子。」猜猜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3隻熊」是俄國的民間故事,全世界各地皆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演繹。阿布拉教育文化所選擇的版本是由日本的創作者重新詮釋的版本。
【內容試閱】

熊爸爸、熊媽媽和小熊住在森林裡,身材高大的熊爸爸個性溫和,身材中等的熊媽媽很會做菜,身材小小的小熊是個愛撒嬌的男孩。

有一天,熊媽媽做好了南瓜湯之後,他們全家就出去散步。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女孩,沿著森林的小路走了過來。她要幫媽媽摘一些焗烤料理要用的蘑菇。為了尋找好吃的蘑菇,她越走越遠。這時,她不僅肚子餓了,也想找個地方休息、休息。
◎她進到屋裡。看到裡面有三張床。一張大床、一張中床、一張小床。床上鋪了剛洗好的床單。於是小女孩鑽進大床。「床太大了,躺在上面好孤單啊!」接著,她鑽進了中床。「太軟了,睡不著啊!」然後,她鑽進小床。「對我而言剛剛好。嗯,真舒服。」小女孩一閉上眼睛,就睡著了。

◎就在這個時候,熊爸爸、熊媽媽和小熊回來了,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作者簡介】
古藤 柚(Yuzu Koto)
生於日本佐賀。曾任出版社之月刊繪本編輯,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從事童書出版策劃及執筆等工作。
【繪者簡介】
Sudou Piu
生於日本東京。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科畢業。曾在設計公司任職,目前以自由插畫者的身分活躍於雜誌界。
【三隻熊動畫欣賞】請點閱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眼望星空,腳踏實地


眼望星空,腳踏實地
成功的人有兩種特質,一是務實,一是有夢。他們能腳踏實地,並眼望星空築夢,然後在兩者之間搭起天梯,連結兩端……


一個企圖心極強的年輕人,在努力了很多年後,終於向我坦承,他願意設定一個較務實的目標,一步步的向前實踐,他要把一切遠大的理想拋在腦後,不讓那些理想再折磨自己。
這個年輕人,我看著他創業十餘年,成果雖然沒能大放異彩,但也算差強人意,有個穩定的格局。只不過他野心極大,一直設定很高的目標,期待自己的公司與世界級的公司看齊,要有一番驚天動地的作為。所以這些年來,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常常自我為難、痛苦煎熬。
我不只一次的提醒他:目標遠大是好事,但如果大到不可行、不切實際,就是災難,不但會讓自己信心挫折,更會使團隊無所適從。我總是試圖把他的理想,轉回可行的計畫,但是成果有限,他老是為摘不著的月亮,自我折磨。
這一次聽到他這麼說,我當然非常高興,他終能自己走出死胡同,對他自己、對公司都應該是好事,或許他的人生從此會走向正軌。
不過敏感的我,卻也感受到不好的徵兆,因為他眼中的亮光不見了;他說話的口語帶著放棄的無奈,而不是徹悟之後的豁然開朗,更不是找到答案後的滿心喜悅。
我知道過與不及都不是好事,如果他從現在開始,滿足於現有的成就,那這樣一個好人才,就浪費了。
我鼓勵他,設定合理的目標是對的,但不可因此而灰心喪志,心中還是要有遠大的理想;每一個階段目標的達成,都代表離遠大目標更進一步,這才是創業家正確的態度。
「眼望星空,腳踏實地」,是創業家的願景與實踐,也是人生最正確的描述。
眼望星空,讓我們知道世界有多大、目標有多遠、格局有無限可能。不論現在我在哪裡,我們都知道要往哪裡去,知道目標在哪裡,未來對我們而言,是無限可能。
眼望星空,也讓我們能校準眼前的路徑,是否偏離了遠大理想;眼望星空,也讓現在渺小卑微的自我,能在心靈中得到慰藉,繼續拔劍奮起。腳踏實地則是眼望星空後的具體實踐版本。星空不可及,應轉換成階段性可完成的目標,然後耐心的、務實的,一步步去完成。
大多數人安於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事,然後隨著情境推移,展開人生的旅程。腳踏實地,源於足下,指向遙遠的千里之行,有的是一步步的足跡,有的是一寸寸的向前挪移,從累積中會看到改變,從改變中會看到成長。
雄才大略者,仰望星空,氣派恢宏,但仍須回到腳踏實地的足下實踐;凡夫俗子則順從現況,缺乏願景。一定要同時眼望星空,但也要安於腳踏實地,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後記:

這位年輕人開始時野心太大,雖已有小成就,但仍痛苦不堪,最後只能放棄,卻又喪失築夢的動力。

夢想太大,尚且能作為願景;願景要用一輩子去追求,通常不會完成,即使完成不了,也不會造成打擊。

更多的出版及活動訊息,請上商周出版部落格:http://bwp25007008.pixnet.net/blog
能說、會做、敢承諾
許多有能力的人,卻始終成不了氣候,原因是他只會做事,不敢承擔壓力,他不敢對未來的工作成果做出承諾、扛起責任,因此只能做一個追隨者,而不會變成領導者。
承諾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


最近公司中的一個營運單位,正在規畫一次大型的行銷案,他們向公司申請了數百萬的行銷預算,當然也提出了他們的工作規畫。
我心血來潮,覺得該去聽聽看這群小朋友的想法。他們真的是小朋友,大多不到三十歲,是典型的網路世代,什麼都不怕、什麼都敢做,火星文就是他們的文化。
聽完他們的簡報,他們確實是充滿想像,很多的創意是我這種老人家想不出來的。不過有一件事是我不能認同的,就是他們提出了很多的做法,但卻對結果沒有明確的承諾。我要求他們對行銷的成果,一定要提出目標與承諾。他們說:只要做了行銷,成果會在未來的營運中慢慢顯現,他們不敢承諾會立即得到什麼成效。
我當然不同意這種說法,我逼他們說出承諾,當然也協助他們如何推估承諾、實踐承諾。這也讓我想起三十年前我學習承諾的過程,「承諾」是一個工作者最後的、也最重要的歷練。
三十年前,我初入社會,努力做事,「會做事」是我第一件學會的事,對長官交代、職責範圍內的事,我一定限期且高品質的完成。
我學會的第二件事就是「能說」,對任何事我嘗試發表看法。對公司面臨的問題、困難,以及正在執行的工作,我敢從我的角度,陳述意見,提供解決方案。我從一個安靜做事的人,開始變成組織中有聲音的人,也是組織中積極參與的中流砥柱。
學會「會做」、「能說」,我還只是組織中的泛泛之輩,一直到有一次我負責一個專案,我做得非常成功,我覺得長官應給我很大的獎賞,但我沒得到,就忍不住向長官抗議。
但他告訴我,這些成果不完全是我的功勞,因為在事前我沒有說出承諾,也不敢承諾。他說:如果你在事前,不只做出計畫,而且預測結果、說出承諾、訂下目標,那這些成果都是你的努力與能力所完成的,因為你早已預見結果。而對沒有承諾的成果,你只是其中一分子,還有其他因素促成成果,你無法全居其功。
從此以後,我做任何事,都要清楚許下承諾,而且承諾一定要讓團隊、長官、公司所有人知道,因為這代表百分之百是我的能力完成的。
當然承諾具有極大的風險,這也是工作中最難突破的考驗。因為承諾一定要有挑戰,否則沒有意義,而承諾越高、承諾規格越大,失手的機會就越大。
高承諾要膽識,完成高承諾要能力、要執行力。而只要我們說出承諾,我們就要有百分之百完成的把握。這完全是考驗工作者全方位的能力,從策略思考,到規畫、到預判、到態度、到膽識、到一點一滴的執行細節等等。沒有這些條件,沒有人敢大膽說出承諾。
現在我知道,能說、會做只是一般人,敢事先說出承諾,而且能準確完成,這才是組織中的傑出人才,而我每天也都還在實踐承諾的考驗中。

後記:

承諾是挺身而出,從一般人中提升為棟梁之才,這是領導者才具有的特質。

學會承諾,可從小事開始,由小而大,要確守承諾能實現,逐漸成長。
黃金從垃圾提煉出來
每一個人都需要成就一種專業,一種能力;成就能力的方法無他,切磋琢磨是唯一的途徑。而切磋琢磨的過程,耐煩又是必經之路,從最小的事做起,從煩雜之事做起,能忍受無趣,自然能成就能力。


在面試新人的時候,我總喜歡把那個工作最複雜、最繁瑣、最辛苦的一面,仔細的、反覆的向應徵者說明。要確定他對這樣子無趣辛苦的工作內涵、工作職位,仍然感到有興趣,我們才會繼續往下溝通。很多能力強的工作者,在歷經這樣的震撼教育後,就淘汰出局了。
有人提醒我,為什麼要這樣不正確的陳述工作內涵,我回答:有趣的工作不需要我強調,敲門的人很多,輕鬆的工作不愁沒人做,但我期待能禁得起考驗的人,能忍受無趣、無聊的垃圾工作(dirty work)。經過這樣的考驗,代表他能從煩事、小事做起,如果再加上大創意、大格局,這種人才珍貴,才是我們要培養的未來明星。有人又問我,如果你找到了耐煩、能做小事的人,卻沒有創意、沒有能力、沒有氣派、沒有格局,那不是因小失大嗎?我的看法是,才華橫溢的人非常容易辨識,大家都看得清楚,通常在面試的第一眼,我大概就能判斷出,他是不是一個才氣縱橫的人,如果不是,後面的面談早就結束了,也就不會有垃圾性工作的考驗。先確定他聰明,再看他能不能做得了小事,所以不會丟掉最好的人才。
工作或職位的內涵,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組合,每一項工作都有它創意、趣味、多元的一面;更有它辛苦、無聊、重複發生、令人討厭的一面。世界沒有完美的事物:有錢的男友,但充滿銅臭、自負而粗魯;漂亮的女孩,可能腦筋是漿糊,是個花瓶。沒有人能只挑好的,不要壞的,因此克服垃圾工作,是你邁向成功絕對必要的歷程,這就是所謂的「從垃圾中提煉黃金」。
許多有才氣的人,最後一事無成,他們不是才氣不足,只是耐心不好,無法通過無聊、無趣的考驗,以致於才氣被怨氣蒸發了。多少才氣縱橫但怨氣沖天的人,最後成為組織的邊緣人、成為組織的問題人物,成為主管不得不揮淚放棄的馬謖。
「從垃圾提煉黃金」或許是萬物相生相伴的道理,好與壞、美與醜、成功與失敗、風險與報償,辛苦耕耘與歡呼收割,都是如此。年輕的時候,看到無趣的事情、無聊的工作,完全不能忍耐,只能恨、只能怨,雖然在不能不工作的壓力下,我仍然勉力而為,忍受了這些無聊、無趣,自認為無意義的工作。可是,現在我充分體驗相生相伴的道理,我不再抱怨辛苦與無趣的工作,因為只要能夠仔細做好這些工作,有趣的、有創意的、有成果的工作,就在不遠處等著我。
現在,我把全副精神拿來簡化無聊與無趣,因為我避不開它們,我只能用我的能力、用我的創意,讓「垃圾工作」占據我最少的工作時間、花費我最少的工作精力。
然後,我就可以空出最大的時間,擁有最好的精神,來做我想做的事、有趣的事。
在面試時,就嚇走那些觀念不正確、不耐煩的人,是我不想浪費時間去調整他們的觀念;因為,有許多人的觀念是一輩子也調整不了的。看到這些人,從起跑點就被放棄,有點傷感;寫出感受,或許是我對他們做出改變的最後期待。


後記:

培養能力,許多人會挑行業、跟流行、挑前景,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擠進熱門的行業。唯一的方法,是尋找自己合適的行業,只要成為行業中的頂尖,就會有成。

做得了髒活,就無不可做之事,也可以成就最大的能力。
專業、敬業、樂業
每個人一生都離不開工作,工作既是謀生的工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工作要有正確的看法,否則一生都會在痛苦中。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名年輕人問我:我心目中好的工作者,應具備哪些能力,又要如何才能成為這樣的工作者?
這是個非常虛心且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年輕人,他自承自己的能力不足,正在努力進修各種專業,他常為自己的學歷不高、能力不足所困擾。
我知道他想要的答案是「這些能力的先後順序」,好讓自己進修時可以優先補強,但我的回答可能無法滿足他的需要。
我說:我心中最佳的工作者,要具備三業 「專業」、「敬業」及「樂業」;而這三項分別代表三種工作境界,象徵著每一個工作者可以達到的不同成就極限。
「專業」是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那是擁有一項基本的工作技能,這項技能,工作者不只要會,還要熟練,而且要比別人更好、傲視群倫。
專業是外顯的能力。從工作者過去的學歷、工作經歷、成果,很容易判斷工作者擁有什麼樣的專業,而其專業的等級也不難判別。
企業組織通常是以專業為用人的最基本條件,然後再進入「敬業」的檢驗階段。
敬業指的是在工作上全力以赴、使命必達。在承平時期,工作者沒受到任何考驗,是否敬業,不容易分辨。可是當困難、挫折、危險、危機來臨時,敬業就是分水嶺,可以明確界定好工作者與壞工作者。
敬業是態度、是精神,而不是能力。當困難來臨時,敬業的工作者會不顧一切、排除萬難,會想盡辦法,做各種努力,以求把工作完成。他們會找方法、找答案去排除困難,尋求解決,而不是只把「理由」帶回來,告訴公司目前遭遇什麼困難,然後兩手一攤,束手無策。
企業經營中,所有的英雄事蹟、成功故事,都是這些敬業的專業工作者創造出來的,敬業的態度可以確保工作者晉升中、高級主管,成為公司的中流砥柱,成就成功生涯。
第三個層次是「樂業」,也是工作者內心的心靈層次。當你喜歡一項工作,你會產生認同,最後工作會變成你人生的一部分,或者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從興趣開始,工作不為名、不為利,動力永遠不枯竭,只因為我喜歡!
樂業是對抗時間、對抗彈性疲乏的力量,也是工作者用以探索最高境界的重要元素。所有高階經理人、CEO、成功創業者,都必須具備「樂業」要件,才能成就不凡的功績。
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層次,工作者只要專業;中、高階經理人要再加上敬業,有敬業就會有成果、有績效,就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升遷;但晉升職位的金字塔頂端後,還要有興趣,才能成就永不停息的動力。

後記:
「專業、敬業、樂業」其實是工作的三個層次,分別代表人生中三個不同的意義。專業,是工作成功、順利、有成果的方法;而敬業,代表對別人、對社會的誠信要做好;而樂業,則是對自己的交代,因為這是我喜歡的、我認同的,所以做起來樂趣無窮。
純潔的初心
每一個人小的時候,都有一顆純潔的初心,那是天真沒有汙染的純心。只是學習讓我們道理充分,只是經驗讓我們心思複雜,物慾讓我們期待變高、手段變多,最後初心不見了,物質都充實了,名利都滿足了,知識都豐富了,但人的心性都變了。


一個擁有數億萬身家的朋友,只生了一個萬分寶貝的女兒,有一次聊天,他問我,未來他女兒的男朋友,會不會是因為財富才與他的女兒交往?我說,以你的財富規模,這絕對是極可能的事!他聽了後很沮喪,感嘆我們年輕時單純的愛情,已經不可能回來了。
他回憶起我們年輕的時光,當時大家都很單純,所有人的家庭背景也相似:都一樣窮;就算有少數人家中環境稍好一些,差距其實也很有限。因此,我們那一代談戀愛、結婚,都很單純,很少有財富、家世、背景這些複雜的考量,喜不喜歡、愛不愛、處不處得來,是那一代結婚與否的關鍵原因。
我深有同感。在一無所有的年代,我們大家都擁有一顆「純潔的初心」,可是當生活改善了,物質進步了,財富變多了,名位提高了,我們的心思複雜了,那顆純潔的初心也不見了。
我提醒朋友,不要擔心女兒的男友是否有複雜的考量?是否有財富的算計?因為我們極可能也不是用純潔的初心來看待下一代的婚姻,我們飽經社會歷練的城府,與精明盤撥的思慮,只會使單純的情感,惹上更複雜、更不堪的陰影。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聽多了朋友之間,如何秤斤論兩的評斷子女的男友或女友,想為女兒找一門億萬身家、衣食無虞的長期飯票,也想為兒子結一門少奮鬥廿年的婚事。當上一代都這樣想時,我們卻還妄想下一代能找到一個擁有純潔的初心的對象,這不是太可笑,也太無知了嗎?
我也看多了婚禮中,充滿了精明的算計:女方親友、男方親友收禮檯,涇渭分明,彷彿兩家不同的公司,打對臺做生意?完全忘了婚禮中的兩個主角,正要合組一個生死與共、絕對互相信任、你儂我儂的小家庭。金錢算清楚了,不知道是否會影響情感的浪漫?因為這樣,我對下一代的婚姻,只有一個條件,就是女兒喜歡的,我不會不喜歡,也不會有任何意見。我期待別人擁有純潔的初心,我又怎能有「初心」之外的城府與算計呢?
不只在感情上,我需要找回純潔的初心,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重新喚回自己純潔的初心。
在公共場合換名片時,我沒有單純認識新朋友的喜悅,反而仔細端詳名片上的頭銜,揣摩對方的分量、財富,更重要的是,對我有什麼利用價值?我交友的初心不見了。
我也很容易辨認別人複雜的心思,他們急著去和名人換名片,而和我換名片時,名片就正巧用完了,我會因而生氣。可是當我察覺自己純潔初心也不存在時,我知道我不該生氣,也不能生氣,這只是對自己喪失純潔初心的果報而已。
年紀、教育、經歷、財富,都會磨損我們純潔的初心,現在的我,只能喚回一點是一點了。


後記:

初心來自人性,來自人的原點,是真心沒有偽裝,是純心絕不複雜,一切回歸人性,不夾雜任何的算計。

成人多數世故,自己的初心不見了,但卻期待別人擁有純潔的初心,希望別人不要有複雜的心思。結親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希望女婿(媳婦)單純,可是父母卻挑三揀四。

一個讀者提醒我,千萬不可任女兒喜歡的就由她,社會太壞了,一定要我用歷練協助女兒挑丈夫。我不知怎麼回答,我的眼光不夠用,我不能用過去的經驗,替現在的女兒,挑一個未來的丈夫。我只能教女兒保持初心、不複雜,因為初心會引來初心,再加上我不富有,女兒不是絕色美女,自然不至於引來別人複雜的心思。





梁旅珠教養書




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祕笈
超強北一女生,錄取美國七大頂尖名校哈佛、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州大學!打破北一女百年創校紀錄,刷新台灣史上紀錄!

「怎樣才能教出這麼優秀的孩子?」是台灣父母最想問梁旅珠的問題。梁旅珠首度完整披露她的教養觀。從女兒出生起,除了愛與安全感,她最嚴苛要求的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包括人格教養、價值觀。對梁旅珠而言,生活教育就像一塊沃土,當你將沃土整理好,無論你播灑什麼種子,都會美麗綻放,結出豐盈果實。梁旅珠想提醒父母,教養無法速成,沒有祕方,時間、耐心以及堅持,是最必要的付出。
梁旅珠教養書


我的零歲教養

我才坐完月子,女兒就可以一覺睡到天亮!連我母親來看我們時,都很驚訝女兒的狀況這麼穩定。
我發現只要我專注而堅持,要協助嬰幼兒養成一些生活習慣其實非常容易。
原來,一個健康的新生兒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並沒有帶來任何的「習慣」。父母,或者是養育者,才是那個選擇並決定,讓孩子養成哪些習慣的人!

把女兒從醫院帶回家的第一週,大概是我生平最沮喪的一段時間。

我從小事事順利,常覺得只要我想認真做,再棘手的事也難不倒我,但這個從醫院領回來的小ET,卻把我給整慘了。

母女抱著一起哭
二十年前還不流行坐月子中心,也沒有現在非常普遍的月子餐宅配服務。我生產完住院時覺得還算輕鬆,因為在醫院有得吃,嬰兒在育嬰室有護士照顧,回到家才是考驗的開始。

坐月子時雖然請了一位歐巴桑來家裡幫忙煮飯,但小貝比的大小事全由我這個菜鳥媽媽一手包辦。

我懷孕期間讀了不少書,也有了心理準備,但當自己生活作息的主導權,忽然交到了一個真「小人」手裡──她想哭就哭、想鬧就鬧,卻完全無法溝通──所有紙上談兵的方法,手忙腳亂中似乎一點也派不上用場。

當時我接觸到的育兒書只告訴讀者,新生兒三小時餵一次奶,滿月後約四小時一次,然後隨著嬰兒成長,餵奶的間隔會因食量增加慢慢延長。

幾天下來,女兒還是像鬧鐘一樣三小時就哭,白天偶爾還會多睡一會,但半夜那一頓卻從來不馬虎。

由於每三小時就要餵一次奶,我一整天只能斷斷續續的睡一兩小時,白天又要應付關心來訪的親友,幾天下來,睡眠不足把我弄得鬱悶極了。

回家大約六、七天後的一個凌晨三點多,女兒吃完奶,我幫她拍過背,也打了嗝,她只瞇眼五分鐘就醒來,接下來再也不肯睡覺,沒一會兒竟在我懷裡哭鬧起來。

我疲憊得心煩氣躁,忍不住狠狠打了她大腿一下,結果她哭得更用力、更大聲!我又累又急、不知所措,難過得跟著放聲大哭,就這樣母女抱著一起哭到她累才停止,兩人都筋疲力竭到無法動彈,於是維持著相同的姿勢,坐在沙發上睡到天亮。

自創調整嬰兒作息法
現在回想起來,我對當時印象最深刻、覺得最不可思議的一點是,我家老爺睡在同一個房間裡,母女倆那樣嚎啕大哭,他竟然完全沒被吵醒,這八風吹不動的功力也實在太高強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全身痠痛僵硬,我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要想辦法解決。

雖然我看過的育兒書並沒有教我調整嬰兒的作息的方法,但我仔細想過,疲勞是我失去耐性變得焦躁的元兇。假設要為媽媽爭取休息時間,就必須逐步拉長餵奶的間隔,尤其是半夜到天亮這一段。問題是幾天經驗下來,我發覺如果每次女兒哭我就去抱她、餵她,她就會習慣性的同樣時間又醒來。倘若我選擇順著她的步調繼續下去,可能在她還沒調整過來之前,我已經先累垮了!

所以,要拉長間隔,就需要拖延戰術;要拖延,就必須耐住性子,讓寶寶多哭一會兒、慢一點兒再喝奶。問題是,到底可不可以放著嬰兒哭呢?

有些專家說,嬰兒哭是不安與孤獨的情緒表現,如果常常不理會嬰兒的哭泣,不立刻抱他給他溫暖,會讓他沒有安全感,日久可能造成心理問題。但我也記得曾經看到過,確定嬰兒健康和安全都無虞的情況下,適度讓嬰兒放聲哭一哭,可以訓練寶寶的肺部並達到讓寶寶運動的效果。

我自己思索得到的結論是,哭應該只是新生兒與生俱來、第一項跟外界溝通的能力;如果在我的全心關注下,讓寶寶稍微哭一哭,我還是會給她足夠的擁抱和溫暖,應該不會有大礙吧?!於是我自己想了一些可能行得通的方法,跟我先生討論之後,得到他的同意與支持,當天晚上就開始實施。

我的拖延戰術以十分鐘為一個單位。每一次餵奶,我都從女兒開始哭的時間算起(剛睡醒時發出一些嗯嗯啊啊的聲音不算),視女兒哭的「力道」至少延後一到兩個時間單位再餵。

我會先去檢查有沒有什麼狀況,如果尿布濕了就先換,寶寶可能會覺得比較舒服而暫停哭泣,我就從她再次哭的時間開始計時。

如果她在預計時間之前就哭,我會等十分鐘之後先用奶瓶餵一點水,她可能會因為哭累了,或是暫時的飽足感而休息一陣子。

如果哭得比較厲害了,但預定的時間還沒到,我會對她唱唱歌或講講話安撫一下,直到可用的招數都出盡了,才抱起來走一走。總之,就是盡量撐到預計時間之後再餵奶。

我把拉長間隔的主力放在午睡和晚上睡覺的時間。希望女兒睡久一點的時段,我會關燈拉上窗簾,盡量把房間弄暗;其他時段我就努力陪她玩,讓她不要睡太久。如果她睡過了預計的時間,我會想辦法把她叫醒,以免影響到下一段的睡眠。

晚餐那一次大約七、八點的餵奶後,由於這段時間有老公可以分擔陪伴小孩的責任,我們會使盡各種招數陪女兒玩累一點,讓她不要睡。

女兒滿月,就能一覺睡到天亮
我還記得當時常常一邊聽她哭,自己一邊做復原體操或大聲唱歌給她聽,母女一起「殺」時間。能這麼做的前提是必須得到家人的諒解,因為大家得一起「享受」小嬰兒的哭聲。

此外,根據之前的觀察,我發現她只要洗過澡那一次餵奶後都會睡得比較甜,所以我就把寶寶洗澡時間放在晚上十點半左右。洗完澡,稍等一會兒就可以餵奶,女兒睡了之後我也盡快上床睡覺。

半夜三、四點這一次是最辛苦,但也是我最堅持的一個時段;無論我多累,多想馬上餵完奶火速躺下來休息,我也一定坐在女兒床邊打瞌睡,撐到我預定要餵她的時間。

由於有了目標和方法,執行起來就不再像剛回來時那樣茫然無頭緒,加上白天的種種搭配措施,才兩、三天就有明顯的進展。很快的,我就可以從一點左右睡到五、六點,精神心情立刻好轉。

接近滿月的時候,餵奶次數已經減少到總共五次,女兒也可以從十二點多睡到快七點。

我才坐完月子,她就可以一覺睡到天亮,有時早上起來,還會自動「等一下」才哭呢!連我母親來看我們時,都很驚訝女兒的狀況這麼穩定。

在女兒習慣之後,一直到兩歲多她還睡娃娃床的那段時間,即使她比我早醒,她也很少哭鬧吵我起來,常常自己玩到我去抱她下床為止。

父母,是決定孩子將養成哪些習慣的人
關於我們母女這第一次的過招,我的感想是:小貝比的學習力和適應力,實在是非常驚人!我發現只要我專注而堅持,要協助嬰幼兒養成一些生活習慣其實非常容易,而這樣的規律作息讓孩子有所適從,對孩子的情緒穩定似乎也很有幫助。

如今回頭看來,我的兒女從小到大都被師長稱讚個性穩重成熟,至今還能笑談媽媽在他們小時候的各種訓練如何嚴格,顯然為孩子訂立的紀律與規範,只要能經過深思、以愛出發,適度讓孩子吃點「苦頭」,並不會讓孩子「心靈受創」。

從這個經驗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個關於教養的重點,讓我在接下來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奉為圭臬,那就是:一個健康的新生兒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並沒有帶來任何的「習慣」。父母,或者是養育者,才是那個選擇並決定,讓孩子養成哪些習慣的人!

英文新視界

英文新視界



全職家管
今日單字:femivore
中文意思:一個自願照顧家庭,且盡可能自己種植自己所吃的蔬果的女性


文:張哲嘉


台灣的書市出現一種書,一些學有專長的女人,懷孕生子之後,選擇辭去專業的工作,在家帶孩子,並把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自己教養的理念,書寫成書。而這些書通常也真的受到很多讀者的歡迎。

我發自內心佩服這些女性朋友,能屈能伸。能在工作職場綻放光芒,也能寄託於家庭,陪伴孩子成長。

英文有個字,叫做femivore,結合了表達女性字根的fem,以及傳達吃的字根vore。這個出現在2010年的新字,就用來表達一個選擇把照顧家庭為主業,且盡可能自給自足,種植自己的食物的女性。

女性主義者對這個字或概念,可能不表認同。而我卻認為這是人類自主的好現象。

真正的平等,不是要求或期待大家都做一樣的工作,從事一樣的事情。而是能回歸到人的身上,讓每個自我得以自在且自在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並得到認同與尊重。

這些女性可不是被男主外女主內的大框架給框住,被迫放棄自我的成就,委屈地回歸家庭,照顧家庭。她們全然出於自願,衡量輕重之後,選擇了一個這樣的生活模式。與其辛苦賺錢,再拿錢請保母照顧自己的孩子,再掏腰包買有機蔬果,不如自己洗手作羹湯,挽起袖子,自己種菜種水果,再陪著孩子慢慢長大。

在出於自願的前提下,這些女性的選擇,也讓我們看到一個現代女性的可能性。

若是哪天,也會有個已婚男人,自願性地選擇在家照顧孩子,為五斗米折腰,親自耕作,而社會也不會投以異樣的眼光。那個時候,對於個人的自主和自由,才是真的跨出了一大步。




哲嘉字源時間:astonish(使震驚)這個字怎來的?這個字是由thunder(雷)而來。thunder經由轉音,變成了ton(通常字尾在轉音的過程會被省略。所以,thunder的字尾er經過轉音而消失。)。這個由thunder轉音過來的ton,加上字首as,和表示動詞字尾的ish,就成了我們現代英文常見的astonish。古早科學不發達,見到閃電打雷,自然震驚不已。astonish自然有著使震驚的意思。




還沒跟我互動過?太遜囉!
http://www.wretch.cc/blog/chechiachang

http://www.plurk.com/chechiachang

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孩子每一句惹惱你的話,都是問題的開端!
《親子天下》雜誌駐站專家王意中心理師新書!

王心理師最想問台灣父母:
如果拿掉升學、作業、考試,你和孩子之間,還剩下什麼?除了要求與抱怨,你最近曾和孩子放鬆的聊天嗎?孩子願意主動與你分享生活點滴嗎?
別小看這些提問,當孩子身陷成長困惑,父母必須扮演傾聽、同理,協助及陪伴的角色,而一旦父母能做到,孩子不但能專注在學業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緊密與相依。
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孩子,我們熟嗎?

夜深人靜時,當我們望著熟睡的孩子,有時試著想想眼前的這個寶貝,我們熟悉他嗎?我們抱孩子的次數與抱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戰利品,哪個多呢?我們可能很熟悉自己的愛車,但並不一定熟悉眼前的孩子。當我們期待跨年夜,倒不如期待試著跨越親子之間的那道鴻溝。

我們和孩子熟悉嗎?除了考試、功課、作業、評量、升學等,我們多久沒和孩子說說話?如果說說自己的孩子,除了對他的抱怨之外,我們可以說多久?我們與孩子的交集有多少?可別像廣告,短短就結束。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我們總是認為孩子會主動地把心裡面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著我們。當孩子沒說,或許也容易讓我們自我暗示孩子沒有問題。心想,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什麼事情,他應該是會說的。

但事情似乎總不如我們預期地發生。孩子沒開口說,並不表示他內心裡就沒有遇到困境。有時你驚訝地發現孩子怎麼發生了這些事,一時之間,讓你覺得眼前的這個孩子竟然是如此陌生。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故事,無論長篇,無論短篇。孩子的心裡面到底有多少想說卻不願意說,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該向誰說的困境呢?我常以情緒鮮奶為例向大人與孩子說明情緒表達這件事,鮮奶有保存期限,放久了,終究容易酸掉、壞掉,孩子內在的心情何嘗不是如此。

想想,孩子不敢告訴你的話。說話,對於孩子來說,不一定是他所擅長的。有時,孩子會以他專屬的方式來讓你注意他、瞭解他、熟悉他。無論這些行為所呈現出來的,是你期待的、允許的,或甚至於是你不樂見的,請記得,在這之間都有許多他們的話想說。親子關係是一門無學分上限的必修課,外加無止境的現場實習,是否及格不是自己說了算。

你可以這樣看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我透過四十篇小故事來分享孩子不敢告訴你的緘默、學習意願、完美自我要求、負向思考、說謊、偷竊、妥瑞、禮貌、偏心、愛買、拒學、單親、學障、被欺負、信用責任、被動、分離、堅持、自信、強迫、不雅動作、恐懼、冷靜、髒話、性教育、打招呼、隔代教養、作弊、消極、人際拒絕、誠實、依賴、口吃、叛逆、眼神接觸、分心注意、手足、時間管理、攻擊、精神分裂等,親子關係常見的議題。

在這四十篇小故事中,你聽見什麼?你看到什麼?每個行為都是表象,我們需要瞭解深藏在這些表象裡層所要告訴我們的事。孩子到底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告訴我們,他自己所經歷的成長故事呢?

在你閱讀這本書時,對於你似曾相識的問題敘述,試著傾聽當中孩子所要告訴你的話,一股來自於心中深層的話。同時,每篇文章中,所提供的問題解決策略,我非常建議你試著動手去做,這對於親子關係的建立可以更穩固些。調整大人自己的做法,會比期待孩子的改變來得快。

別忘了,孩子,是豐富我們大人內心視野的最佳良伴。親子溝通需要練功,在父母這本存款簿上,才能累積利息與紅利點數,而不至於預借透支。

父母有如孩子的導航系統,在蜘蛛網般的成長迷宮上,引導著他們發現屬於自己的方向與定位。父母就像舉球員,將球送至最適合的位置,讓孩子助跑、扣殺、漂亮得分。

父母學必修術科之一,當孩子起床那一剎那,別忘了你的微笑,你的擁抱,與那溫柔的語調。讓嘮叨、抱怨、囉嗦,年底大清倉,一件都不留。父母這行是三班制,全年無休,隨時 on call,在職進修親職教養的無薪業,職位升等有些可至祖父母級。

感謝寶瓶文化朱亞君社長兼總編輯提供這次的出版機會,讓我可以透過文字,將自己這些年來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及親職教育諮詢等臨床實務,透過對話範例與問題解決的方式,一起與本書讀者分享親子溝通的這道親密課題。

謹將此書獻給老媽、老婆與姵涵、翔立、涵立三好米寶貝,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在本書的書寫期間,無盡的陪伴、支持、加油與耐心等候。最後,感謝在我生命中所接觸過的所有孩子及大人們,是你們讓我的生命更豐富、精采。

我終於看見




我終於看見
華人教養的當頭棒喝──扭轉華人教養,讓每個人活出最大的價值與可能性。

90%
的華人教養:「小孩永遠都不夠好」,我們習慣看見自己和所愛的人,不夠、不好的一面,我們將要求美化為:「我是為你好。」我們對家人、對另一半、對孩子,充滿隱性的要求與期待,那是「有條件的愛」。當負面和批評內化為每個人心裡很深的相信,愛人與被愛就離我們好遙遠。其實,我們也曾經是某一個人或是某些人心中的明星,我們的星光也許亮了很久,也許只是曇花一現;但是,我們的星光,一直都在。看見你身上的星光,路途遙遠,但你每走一步,你都會覺得自在與喜悅;每一步,都是一種值得。
我終於看見


比「祕密」清晰的祕密 ()
給自己一份同理心

這個過程常常是這樣:
在我自處或是和他人互動時,一旦我體驗到自己的負面(想法或是行為上),或是體驗到對方給我的是負面的當下,我能看見這些當下的想法或行為。這些想法或是行為不論是正面或反面,我發現我可以有中立的同理心對自己,去包容我自己或是對方的負面。

這樣的看見很像自己變成旁人,看到自己,和看到他人和我正在互動的情形。這些情形,我稱它們是一面一面的「鏡子」,因為它讓我像是照鏡子一樣,看見「行不通」是呈現什麼樣子。

當我在那一個自己有著負面想法或是行為的當下,接受自己或是他人這樣的負面思想或是行為是ok的時候,不帶批判,甚至後來對自己和他人可以充滿感激之心,我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最基本的同理心。

世界上最基本的同理心,原來是給自己的!

有了這樣的同理心,讓我在生活上不再像過去一樣「處處放大」或是「故意忽略」我的缺點,時時要求自己不要做錯,或是抗拒已犯的錯;或是告訴自己不可以有不對的行為出現,反而可以開始去放鬆,自在的看見每一個當下的真實呈現。

然後,我看見,原來,這些來自過去的教養在我心裡種下的負面,只有透過我自己的同理心,才能
被原諒、被放下。

原來,只要我的出發點不是要刻意去傷害他人或是傷害自己,我都值得被愛,在人生的路上去學習,去成長,成為一個更好的人to be a better man

原來,這樣的人生目標和我在華人負面教養下,只能讓自己不要成為一個壞人,don’t be a bad person是兩個完全不同方向的人生目標。

當我看待自己是一個good person,我的進步是be a better person

當我看待自己不是一個good person,我最多就是避免讓自己成為一個bad person

當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better person,我有好多的事「可以做」;當我的目標是避免成為一個bad person,我有好多事「不能做」。我開始看懂了!

當我有同理心時,我對自己和他人呈現出來的負面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對華人習慣負面這一個事實是沒問題的,但是我知道這個沒問題,不代表未來也應該繼續這樣。

有了這個同理心,我繼續藉由我已經實踐了十多年的自我「醒覺」這個方法,從我自己的生活上去看見我的生活是如何的被華人負面教養所影響(看見我自己的種種信念、標準、規矩……等等),我身邊的人是怎樣和我一起帶著這種負面教養在互動(練習中立的看待彼此的互動),然後,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愛這樣的過程:我稱它叫做「看見」。

所以,我決定去「看見」,去整理出華人的負面教養是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種種的行為模式。

我把它一一區分歸類整理出來,用它來支持更多的華人能和我有一樣地看見,可以去改變我們的教養模式,去改造我們和孩子未來的華人世界。

在我們的生活裡,一直在重複「視網膜效應」。華人的負面教養讓我們時時看自己的不足、缺點和問題;所以,無可避免的,我們眼裡看到的人、工作、環境也都在不足、缺點和問題上。難怪,相對的,當我們大多數人對於他人真心的讚美自己,說自己的好的時候,不僅不懂得接受下來,也會非常的扭捏和不自在。

我的網誌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