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徐薇英文UP學:學好英語關鍵兩招

為什麼孩子和外國人用英文對答如流,卻連初級英檢都考不好?孩子可以開口說英文,說來說去卻只有那幾句?英文名師徐薇認為,學英語不能光靠唱唱跳跳,唯有深度理解(Understand)+扎實練習(Practice),英文才能學得好!


台灣在新托福(TOEFL iBT)成績,平均分數較全球平均低,亞洲排名倒數第六,甚至輸給越南、尼泊爾,僅勝泰國、日本與澳門等。為什麼台灣孩子學英語年齡愈來愈低,托福成績卻未相對提升?為什麼愈來愈多小孩從小開始學以會話為主的兒童美語,但是遇到改制後要考會話的新托福,卻仍舊無法突破「難關」?
長期投注英文補教業的名師徐薇,在新書《徐薇英文UP學》中,以她多年在第一線的教學經驗,反其道而行的倡導兩個看似「復古」的觀念:一、她認為在沒有全美語環境下長大的台灣小孩,光學自然發音法不足夠,要輔之以KK音標的教學。二、她強調,唱唱跳跳學英語的教法,固然能引發孩子學習英文的動機與樂趣,卻無法幫助孩子打好基礎。若能趁孩子讀小學階段,還聽得進大人的話時,提早讓他們蹲馬步,練好單字、文法基本功,當儲備了足夠的「元素」,才比較容易進階到會話、閱讀的能力,面對英文才能遊刃有餘。
徐薇提出UP學(Understand & Practice)的英文學習策略,主張學習英文必須先「理解」,學習才有效率;要「練習」,才能扎下堅實基礎。所謂「理解」(Understand),是指任何背誦都必須以理解為前提,了解原理之後,記憶才會深刻;至於「練習」(Practice),則指在台灣仍以中文為主環境下,當孩子的大腦資料庫中有足夠的單字量和文法基礎時,一旦碰到可以應用的環境,才能支援其口語聽說。
是的,這五句當中,「the basement of the building」、「the legs of the desk」、「the cover of the book」是正確的,另外兩句的正確用法,應該是「the key to the door」以及「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原因很簡單,因為門與鑰匙在構造上並非連成一體;答案也不在問題裡面,所以這兩組並沒有符合「整體中一部分」的意義,當然也無法用of,而是用表示針對某事物的介係詞to!
理解,增進學習效率
說穿了真的很簡單,不是嗎?但我發現,許多人即使到了高中,卻完全沒有這個基本概念。其實,只要理解of是表示「屬於」整體中的一部分,不用死背,也能一眼就能看出上面五個片語中, 有兩個是錯的。所以,「Undersand 理解」絕對是增進英文學習效率的方法。
of 可以如此理解正確用法,不少介係詞也都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輕鬆記住,如in 與at 等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我們必須先知道in 是用於「較廣泛的範圍」,at 則用在有特定目標的時候。有了清楚的概念後,對於許多時間與地點的介係詞用法,就很容易透過判斷得知。舉例來說:
___ New York
大範圍的區域,所以用in
____ the door
定點的位置,所以用at
____ the morning
一長段的時間範圍,所以用in
____ 12 o'clock
明確的時間點,所以用at
____ noon
正午也是12 點,所以也用at
____ 1990
一整段的時間,所以用in
____ the neighborhood
大範圍的鄰近區域,所以用in
你看,是不是很有邏輯呢?所以,只要了解in 與at 的基本意涵,上面這些片語學起來就很輕鬆。
繼續來介紹可愛的at。at這個用在「明確目標」上的概念,經常接在一個明確的數字之前,如當我們說「以每小時多少英哩的速度前進」,或是「以多少美元的價格賣出」時,介係詞也都是用at。如This umbrella is priced at NT300.(這把雨傘定價300 元台幣)。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同是明確的數字與單位,都有特定、明確的意涵。
再進一步說,當我們說注視、嘲笑、瞄準某個人時,用的是look at、laugh at 與aim at,也是同樣道理,因為同表「對著特定對象做某動作」,所以這些片語的介係詞同樣都是at。
延續at 具有「特定目標」的概念,我們也可以來看看at 與to 的差別。如「throw the stone to him」與「throw the stone at him」,介係詞不同,友善程度可是天差地遠。「throw the stone to him」指的是「把石頭丟給他」,但介係詞若改成「at」,就變成「用石頭砸他」了。
「把??給誰」的概念,在英文中絕大多是用to 這個介係詞,一般人不太會混淆;但碰到「買東西給誰」、「烘焙蛋糕給誰」、「做晚餐給誰」時,英文則習慣用for。為什麼?因為for有「為了某人做某事」的意味,因此當要表達這種「有花錢、用心思」的情況時,就是用for而不是to 了。例如:Dad bought a new bike for me.( 老爸買了一輛新腳踏車給我)。
還有兩個搭乘交通工具常用的介係詞in 與on,許多人學了一輩子英文,從來沒搞清楚過,搭乘什麼交通工具要配哪一個介係詞。大體來說,多數人都知道in 是「在一個空間內」的概念,而on 則有「在?表面之上」的概念;但卻很少人知道,這兩個介係詞應用在交通工具上,可以從「人在交通工具中能否自由走動」的角度來理解。
建立基本概念,推論介係詞
例如,我們搭乘汽車時,通常坐上去後每個人的位置就固定了,無法輕易挪動位置,這種情況我們多用in;但是當我們搭大型公車、火車時,由於這些都是比較大型的交通工具,可容許乘客在上面走動,所以通常都是用on這個介係詞。所以,即使看到文章裡出現in the bus 的用法,也千萬別妄下斷語指責人家用錯了,因為說不定人家搭乘的就是小型巴士!
我自己很不喜歡背介係詞。其實,只要先建立基本概念,許多介係詞都可以推論得知。
所以碰到沒學過的交通工具,如直升機,因為直升機內部空間很小,就會判斷用in the helicopter。我甚至從小說中看到「in the truck」或「on the truck」的描述,就可以判斷是坐哪個位置:「in the truck」是乖乖坐在卡車司機旁的座位上,但若是「on the truck」的話,那就是坐在卡車後面那塊大大的平板上了。






而孩子是否能「理解」式的學習,成功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能力。中國政府曾多次邀請徐薇至中國示範教學,他們找了二十名小五資優生,要徐薇在台上現場教學,示範給台下幾千位中國英文教師觀摩。徐薇感嘆的說,相較起來,中國學生要好英文的企圖心遠比台灣「火熱」。
《親子天下》特別摘錄徐薇書中談介係詞的篇章,簡單清楚的示範了「以理解為基礎」的教學。
小小介係詞 大大有學問
給大家幾個片語判斷一下,下列的用法,哪些正確、哪些錯誤?
( )the basement of the building
( )the key of the door
( )the legs of the desk
( )the cover of the book
( )the answer of the question
若以中文的用法,「建築物的地下室」、「門的鑰匙」、「桌子的腳」、「書的封面」、「問題的答案」等等,都是用「?的?」來表達。
「沒什麼不對啊!」現在的你,是不是上看下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呢?其中的確有兩個片語是錯的。
還是找不出哪兩句是錯的嗎?那很有可能,當年你在學「of」時,老師沒教你理解「of」真正的用法。
首先,讓我們理解of 這個字的最基本意義,代表「整體中的一部分」,通常我們用of 來表達無生命所有格。猜到正確答案了嗎?請翻開下一頁,答案準備揭曉??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讓閱讀「回歸閱讀」

http://reading.cw.com.tw/fourm/index.htm
2010-01-04 親子天下 0~15歲閱讀力實戰關鍵
台灣各縣市的閱讀現況為何?閱讀的本質、閱讀的樣貌該是什麼? 哪些觀念需要再釐清?做法可以如何更精進?
針對25縣市政府所推薦的「閱讀典範教師」,長期研究閱讀的專家柯華葳教授,就「典範教師」提供的教案進行講評,並提出她對目前台灣各地推動閱讀的看法與憂慮。

這次各縣市的閱讀典範教師選拔,讓我們看到閱讀課程的現況,也看到各縣市的進展和資源處境的不同。
有些區域例如雲林縣,還在初始的「布置環境」階段,閱讀的推動尚在做初期的閱讀角落、買書等等。大多數的縣市都已經開始把閱讀融入課程,更積極的如台北、桃園等縣市,開始有專任的「閱讀教師」。
這次評選的單位是各縣市教育局,選拔的標準不一。就我看來,老師的熱情與努力都值得肯定,但課程的內涵,則有需要更進一步討論、釐清。
好的閱讀課程規劃,值得鼓勵的標竿教學,應該符合五個標準:
一、老師在閱讀課程中,是否讓學生學到新東西,開拓學生知識的視野。但這「新東西」要排除修辭和譬喻這類,語文課已經反覆教授、可能妨害學生閱讀興趣的「障礙」。
因為當學生還沒有「開始」閱讀,他還沒有看到「整體」,你就讓他一直針對修辭、譬喻等細節做反覆練習,其實很容易扼殺了學生對閱讀的看法和興趣。
二、所有的設計,是讓學生更有興趣閱讀、更想要持續讀。
例如高雄縣福山國中的黃尹歆老師,她給孩子非常好、足夠多的少年書單,讓孩子在充滿適合的書的環境中。苗栗縣的梁語喬老師,她的目標和其他老師很不一樣,她寫著,「隨手有自己喜歡的書」,「安排所有空閒時間來閱讀」,「培養學生閱讀專注度,進入書本世界」,看梁老師的「教學目標」就知道她是真正在推閱讀的人。
三、閱讀課應該是學生為主,而非以老師為主。我看到太多老師「教到不行」。老師把活動布滿了整堂課,從第一分鐘就開始塞滿了。我曾經讀到一份教案,一堂課下來活動頻繁到,我懷疑學生沒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
四、課程的設計是否能持續。期待「永續經營」可能有些誇張,但要讓一個課程能持續進行卻是重要的。很多老師的教學活動,是把每本書都做成ppt,然後設計很多問題,把一本書跟九大領域都拉上關係,每本書都要做一份教案,我覺得這是不能持續的,因為老師做太多,太累了。

我鼓勵老師想一想:經過這樣的課程,如果老師不把書翻拍成ppt,學生會讀嗎?每本書都要連結各大領域主題,學生會不會感到閱讀太「辛苦」?
我這次讀到好像許多繪本都跟生命教育有關,其實會把書的角色模糊掉了。我不反對閱讀是幫助生命教育的一個好方法,但是閱讀課程也有其主體性,課程設計時,還是要確認閱讀的教學目標。
例如花蓮的許慧貞老師,用五十本文學作品連續做了七年,就代表這個做法非常穩當踏實,讓學生每天都能讀二十分鐘,這就是永續經營。
五、老師在設計閱讀課程時,應該要學會如何「評估成果」。我覺得可以學習的案例,像是苗栗的梁語喬老師:「經過三年,學生每個月至少會看完一本新書;看到新書、喜歡的書會很開心,想趕快借走;會和好朋友分享書。」這位老師從目標到結果,就是乾乾淨淨,只著重閱讀本身。
另一種方式像是個專題,很清楚以閱讀為主,其他領域知識為輔,但教學目標和做法都緊扣閱讀。例如台北市的董燕菲老師,雖然也是扣生命教育的主題,但是她的目標和做法仍然緊扣著「閱讀」,她從閱讀情緒、生命教育的書,有引導的帶領孩子閱讀大量名人傳記、少年小說,最終讓孩子寫出一本自己的傳記小書。出於書,也回歸到書,同時又練習到了寫作。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範例,目標和教學軸心非常清楚。
看得出這次被選拔出的老師們,試圖努力吸收各式各樣的方法,運用在教學上,但有幾點隱憂值得提醒:
一、讀報運動的正確運用:這次許多被選出來的老師都用「讀報」做為閱讀課的主軸。「讀報」最重要的核心是去分析新聞,透過新聞教導孩子分辨、判斷與解析新聞的正確與可靠性,了解背後可能有哪些勢力在運作等。讀新聞是訓練「批判性思考」最好的方法。
但我看到多數的讀報,都是讀故事或小品文章,不是因為這些文章品質很好,而是因為輕薄短小容易操作。老師一個早上可以剪好多篇給學生,讓學生「感覺」自己很快就可以讀完。
老師們在選擇讀報運動時,或許要更謹慎選擇,報紙上的文章,如果是文學性的,品質夠不夠好呢?如果是新聞,是否足以引發批判性思考的討論呢?讓孩子很容易、很快讀完,是不是閱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呢?
另外一種教讀報的方式,也讓我擔心。就是一篇簡單的文章,卻設計了好多複雜的問題,彷彿試圖一再檢驗學生是否看得懂,這也很容易把學生搞得沒胃口了。
二、老師教太多:有位老師設計了一個教案,教一個比喻,設計了一整串的問題。反覆詢問,老師好像不放心學生有沒有聽懂。其實討論是促進閱讀思考很好的途徑,但不需要這樣「逼問」。如果是我,面對五年級的小朋友,可以把問問題與討論的權力交還給他們,讓他們分組討論,讓他們自己激發出好的問題。
其實這篇文章對五年級的孩子並不困難,例如要用「鷸蚌相爭」的故事學比喻,你可以讓學生上網去搜尋,或是透過討論,找出更多類似的比喻,比喻爭執、對立,或是用動物來比喻的成語。去「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造成更豐富的聯想和連結,而非針對一個單薄的文本,用問題不斷去檢驗學生是否理解。

我想這背後是因為,成人平常缺乏討論的文化,我們也不相信學生可以討論,所以設計了密密麻麻的問題。

閱讀是個人與書的關係

這次我看到台北李玉貴老師的反省,覺得很感動。她走過二十年閱讀教學的歷程,親身經歷過許多年熱鬧的活動,發現最終,閱讀不過就是學生與書的個人關係。
總體來說,在這次的評選過程中,我們看見老師們很努力的吸收各式各樣的推動閱讀方式,這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希望未來兩、三年後,我們的老師更懂得依據學生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做法,減少「活動」式的頻繁和勞累,讓閱讀「回歸閱讀」。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雞腿便當


香烤雞腿、蒼蠅頭、彩椒、蘆筍
材料:
去骨雞腿肉1根、豬絞肉、韭菜花、辣椒、豆豉、蘆筍、黃、紅椒
香烤雞腿

1‧雞腿分兩塊,一塊用醬油、米酒、糖、
      醋以2大:1小:2小:1小比例調成的
      醬汁,加少許太白粉醃過,烤15分鐘。
2‧另一塊雞腿切小塊,先以酒、鹽略醃,
      熱油鍋,爆炒蒜、辣椒片,加入上述
      醬汁和雞腿塊拌炒至熟。
蒼蠅頭
彩椒蘆筍
3‧韭菜花、辣椒切成細丁。油鍋熱後,絞肉
       炒至香,加韭菜花炒勻,再加醬油
      1小匙、米酒少許、辣椒丁與豆豉調味。
4‧蘆筍斜切小段、黃、紅椒切小塊。油鍋
      熱後,放入蘆筍、黃、紅椒、木耳
     一起炒,加少許鹽調味。

養生便當》蒟蒻蔬菜捲

【聯合報/記者羅建怡/報導】便當菜不止吃飽算數,還要吃得好。達人蕭媽媽將養生觀念放進便當裡,少油多蔬菜、原味不變色,符合現代人既要健康又要美味的原則。
示範達人/棠喻
人稱「蕭媽媽」(漫畫家蕭言中的媽媽),「LOVE!樂活風便當」一書作者(台視文化出版,定價280元)
蕭媽媽帶便當TIPS:
1.養生便當的兩大不敗食材─蒟蒻與牛蒡。
2.若要帶葷食入便當,肉類比海鮮更適合。
3.葉菜類蒸過易變色走味,不宜做便當菜;根莖類如四季豆、大白菜、茭白筍久煮更美味。
4.學日本人,在便當裡頭放一顆醃梅,養生加分,飯菜也不易出現怪怪餿味兒。
5.便當盒選擇多分格的,菜飯分開、滋味不混搭,會更可口。

蒟蒻蔬菜捲
養生理由→蒟蒻可幫助腸胃蠕動,防止便秘,又易有飽足感,是養生首選!
材料:
A.蒟蒻1塊、瓢干1把、高湯1杯半
B.雞胸肉100公克、沙拉筍1個(約80公克)、紅蘿蔔約80公克、四季豆約40公克
調味料:醬油2小匙、酒1大匙、糖1大匙、鹽1/2小匙
作法:
1.蒟蒻橫切片3~4片,滾水燙2~3分鐘後撈出;瓢干洗淨用鹽抓一下,靜置約5分鐘後洗淨。2.雞胸肉用滾水煮熟、撈起、切絲;沙拉筍、紅蘿蔔切絲;四季豆去頭尾、燙熟後撈起瀝乾。
3.蒟蒻攤平,將處理過的材料B均分平攤在中間,捲起,用瓢干將上下兩端捆緊。4.鍋子加入柴魚高湯、調味料煮開,再加入蒟蒻捲煮滾,轉小火再煮20分鐘。取出蒟蒻捲、斜切對半即可。
Tips:1.蒟蒻要橫切成片並不容易,容易手滑,要特別小心。2.柴魚高湯也可自製:柴魚片置濾袋內,冷水泡30分鐘後再煮開即可;泡過的柴魚一樣可做料理用。


全文網址: 養生便當》蒟蒻蔬菜捲 - 美食DIY - 美食報報報 - udn消費流行 http://mag.udn.com/mag/happylife/storypage.jsp?f_ART_ID=88032#ixzz1cwCDYR2x 
Power By udn.com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手工鳳梨酥


手工鳳梨酥
鳳梨酥是台灣有名的伴手禮,用最好的土鳳梨內餡做出會"牽絲"的口感,不僅吃得到鳳梨的纖維,還能夠吃得出外層香濃的奶酥味兒:)
創作緣起 by 婕思
預備食材
調味料
1
準備好全部材料
2
把土鳳梨餡等量搓圓備用
3
其他材料也分別秤量備用
4
糖粉和奶油加在一起
5
糖粉和奶油要打到發泡
6
蛋黃分次加入打發再加入奶粉和起司粉
7
低筋面粉過篩後圍成粉牆再把麵糊倒在中間
8
拌勻的麵團皮
9
把麵團皮等份等量分好
10
麵皮整型好就開始包餡了
11
包好套入模型中
12
稍為壓平
13
全部套入模型中的鳳梨酥
14
烘烤中的鳳梨酥
15
剛出爐的現烤鳳梨酥
16
脫模放涼中
17
手工鳳梨酥完成了!
18
"ㄟ牽絲"的手工鳳梨酥~
19
裝盒~送禮自用兩相宜~
訣竅提示
■材料:(皮約46個,皮每個25g,內餡每個25g) A:糖粉 180g, 無鹽奶油 320g (加1/4tsp 鹽)(可直接用有鹽奶油代替) B:蛋黃 100g (約6個中型雞蛋) C:全脂奶粉 40g (上色用), 芝士粉 50g (增香氣)(也可用蛋奶香粉替代).....兩者可先加在一起混合備用 D:低筋麵粉 530g (要過篩)作法: A 料攪拌至發泡(變白) B 料分3次加入, 每次"必須"拌至均勻 (太軟太水可放冷藏一下) C 料加入稍為拌勻 D 料過篩後放置檯面上,圍成麵粉牆,將(ABC)麵糊倒至中間後,壓拌均勻 加手粉搓長條狀後,開始切割成25g,稍為揉圓,蓋上保鮮模備用(皮) 包入鳳梨酥餡,套入模型 上火 160度C / 下火 180度C 烘烤時間約20~25分鐘 (烘焙時間溫度長短須依各廠牌烤箱自行調整) (上面先不要烤上色,用"熱盤"烤酥脆) (烤15~18分配後需將烤盤掉頭,模型翻面) (烤後脫模放涼)
完成感想
鳳梨酥是台灣有名的伴手禮,用最好的土鳳梨內餡做出會"牽絲"的口感,不僅吃得到鳳梨的纖維,還能夠吃得出外層香濃的奶酥味兒:)
試做的作品

我的網誌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