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我的孩子有哪些特長?該如何打造個人資歷?(上) (本文摘錄自哈佛人出版社十月新書《推開貴族學校的大門》)    在申請國外寄宿學校時,學校會要申請人填寫一張「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Special Interests」(課外活動與特殊專長)的表格,藉此了解申請人除了學業成績之外的興趣與專長。裡面除了需要列出孩子的興趣與專長之外,還要列出學多久、一星期花多少時間、到達何種程度、有無任何比賽成就、是否會繼續該項興趣與專長等資料。就這份資料來說,興趣是很容易列舉的,但是興趣要成為吸引人注目的專長就需要相當的時間來培養。    如果從小培養孩子的才藝只為了填出一張漂亮的成績,似乎過於本末倒置。在此我分享一下培養孩子才藝的過程: 孩子主動摸索下棋的興趣    我的孩子八歲時因緣際會培養出西洋棋的興趣,當時在美國的圖書館巧遇一位教西洋棋的義工Rich Tyree, 那時我還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研究生。之後約有兩年時間,孩子總是和自己下棋、試著去摸索下棋的樂趣。後來我覺得他真的很喜歡下棋,便和他討論是否需要 專業的老師,後來在他十一、二歲回台灣後,便和台灣的岳威伯教練學棋,那時他也會參加一些國內的棋賽。我們當時抱持的心態是讓他自己去比賽,也讓他學習獨立和與人相處。    一直到他十二歲當選國手要去國外參加世界青年盃(World Youth)比賽,我便乘機度假陪他前往。當時所有參賽的世界小選手約有八百多人,很多父母也都陪孩子千里迢迢來參賽。有趣的是,觀察了世界各地的父母後,我才了解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只要孩子贏了,就與有榮焉,若是孩子輸了,剛開始總是安慰孩子,幾場下來也會有相同的責備:你為什麼下那麼快?那時,我們也會羨慕有些小棋手天賦異秉,只有十歲出頭就能下出一手媲美大師的棋。但是有機會與幾位優秀的外國小棋手交談後,我們理解到印度小棋手一天可能練習八小時,其他國家棋手練習一天四到八小時不等,那時我們才了解把才藝當成「天份」的表彰,是不盡正確。 天分=興趣+有計畫性的練習    有本書叫做《我比別人更認真》(Talent is overrated),作者Geoff Colvin認為,大部分的人在觀察孩子的表現會過度強調「天分」,而他的分析心得將所謂的成功歸結於「有計畫性的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我滿贊同作者的這個觀點,因為做為父母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一看到孩子某方面「有天分」,就發揮無限的想像力:如果孩子學的是音樂,就幻想他成為音樂家;如果孩子數學或自然科目比較好,就忍不住想像他未來會如何如何。另一方面,父母就會積極投入所有的心力,希望孩子朝「父母的夢想」前進,只要孩子稍稍領先其他孩子,就忍不住認為自己的孩子真有天分。    但是我認為天分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辦法做到「長期」而「有計畫性的」練習。怎樣才能做到「長期」而「有計畫性的」練習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興趣」。 例如下棋、音樂、運動等需要投注時間練習的才藝項目,若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要他們一次花上幾個小時的練習時間,對孩子來說根本就是折磨,結果是小孩不開心,大人也會責備孩子不肯努力。但如果孩子有興趣,家長能夠從旁協助孩子規劃練習的時程與方法,如此孩子的




我的孩子有哪些特長?該如何打造個人資歷?(上)

(本文摘錄自哈佛人出版社十月新書《推開貴族學校的大門》)

    在申請國外寄宿學校時,學校會要申請人填寫一張「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Special  Interests」(課外活動與特殊專長)的表格,藉此了解申請人除了學業成績之外的興趣與專長。裡面除了需要列出孩子的興趣與專長之外,還要列出學多 久、一星期花多少時間、到達何種程度、有無任何比賽成就、是否會繼續該項興趣與專長等資料。就這份資料來說,興趣是很容易列舉的,但是興趣要成為吸引人注 目的專長就需要相當的時間來培養。
如果從小培養孩子的才藝只為了填出一張漂亮的成績,似乎過於本末倒置。在此我分享一下培養孩子才藝的過程:
孩子主動摸索下棋的興趣
我的孩子八歲時因緣際會培養出西洋棋的興趣,當時在美國的圖書館巧遇一位教西洋棋的義工Rich Tyree, 那時我還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研究生。之後約有兩年時間,孩子總是和自己下棋、試著去摸索下棋的樂趣。後來我覺得他真的很喜歡下棋,便和他討論是否需要 專業的老師,後來在他十一、二歲回台灣後,便和台灣的岳威伯教練學棋,那時他也會參加一些國內的棋賽。我們當時抱持的心態是讓他自己去比賽,也讓他學習獨 立和與人相處。
一直到他十二歲當選國手要去國外參加世界青年盃(World Youth)比賽,我便乘機度假陪他前往。當時所有參賽的世界小選手約有八百多人,很多父母也都陪孩子千里迢迢來參賽。有趣的是,觀察了世界各地的父母 後,我才了解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只要孩子贏了,就與有榮焉,若是孩子輸了,剛開始總是安慰孩子,幾場下來也會有相同的責備:你為什麼下那麼快?那時, 我們也會羨慕有些小棋手天賦異秉,只有十歲出頭就能下出一手媲美大師的棋。但是有機會與幾位優秀的外國小棋手交談後,我們理解到印度小棋手一天可能練習八 小時,其他國家棋手練習一天四到八小時不等,那時我們才了解把才藝當成「天份」的表彰,是不盡正確。
天分=興趣+有計畫性的練習
有本書叫做《我比別人更認真》(Talent is overrated),作者Geoff Colvin認為,大部分的人在觀察孩子的表現會過度強調「天分」,而他的分析心得將所謂的成功歸結於「有計畫性的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我滿贊同作者的這個觀點,因為做為父母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一看到孩子某方面「有天分」,就發揮無限的想 像力:如果孩子學的是音樂,就幻想他成為音樂家;如果孩子數學或自然科目比較好,就忍不住想像他未來會如何如何。另一方面,父母就會積極投入所有的心力, 希望孩子朝「父母的夢想」前進,只要孩子稍稍領先其他孩子,就忍不住認為自己的孩子真有天分。
但是我認為天分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辦法做到「長期」而「有計畫性的」練習。怎樣才能做到「長期」而「有計畫性的」練習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 「興趣」。 例如下棋、音樂、運動等需要投注時間練習的才藝項目,若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要他們一次花上幾個小時的練習時間,對孩子來說根本就是折磨,結果是小孩不開 心,大人也會責備孩子不肯努力。但如果孩子有興趣,家長能夠從旁協助孩子規劃練習的時程與方法,如此孩子的興趣加上有計畫性的練習,在該領域脫穎而出的機 率自然就大了許多。
當然還有另一派的說法是:孩子還小,怎麼會知道自己不喜歡呢?只要肯多花時間練習,最後一定會喜歡的。這種情形很常見,像是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媽媽強迫去 音樂教室練鋼琴,幾年以後不再碰琴的人居多,但也有少數成功的例子。因此到底要強迫或不強迫孩子去學才藝,也是見仁見智








SEE~~~~孔老夫子多有智慧...早在千年前就說了:因材施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網誌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