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果你的孩子不認真唸書、成績不佳,或是潛能沒有發揮出來,又該怎麼辦呢?首先,你必須先找出原因;你必須協同老師和孩子,檢討本書 中提及的每個面向。例如,對孩子而言,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失望,是最難以承受的感覺。要塑造快樂、成功、有意義的生活,因素很多,如果只將學業表現的優劣 做為唯一的指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如果孩子必須學習一百年前擬定的課程,還要表現傑出,這種期待更是荒謬。然而,這樣的動機卻迫使孩子們急欲追求成功, 而這種汲汲營營的追求,往往造成負面的效果。 我們經常沒有留意自己所用的言語,忽略了它們對孩子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大人說的話,孩子會全盤吸收,即使某些話語不是針對他們,孩子還是可 以從大人說話的內容和語氣感受到大人是否對他們有信心。例如,我們常見到大人不斷強調孩子的人格,彷彿孩子的人格有待改進。你是否常聽到老師對孩子說這類 的話?「艾莉森好聰明。」、「查理非常討人喜愛。」、「凱倫愛搗蛋,上課不認真。」這些關於人格的描述,怎麼能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呢?如果家長和老師相 信,只要孩子改變他們的人格,就會有好的成績表現,那真是大錯特錯:只要瑪麗亞不要整天做白日夢,上課就會專心一點。再也沒有比這種「只要你改變這個無法 改變的事實(即人格),就可以學業進步」的訊息,更令孩子錯愕和挫敗的了。我舉下面這位老師的評語為例:「馬丁聰明又上進,在班上的表現是中上,而且很喜 歡現在正在的詩詞課。不過,有時在班級討論中,他會太過咄咄逼人,我們正在努力改進這一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喜歡聽到這樣的評語,因為評語很長,表示老 師對馬丁特別關切。然而,這種評語並沒有多大的建設性,我們可以和下面這個評語對照:「最近,我們在學習現代詩詞時,馬丁很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不過他的方 式比較激烈,我建議他將這種方式用在辯論中,做為本詩詞單元結束時的作業。」 教育關乎行動,不只是人格的描述。家長和老師用來形容孩子或與孩子溝通的言語,對於把孩子導向發展自己的優點,或是著重於矯正缺點,具有決 定性的影響。孩子必須知道,即使是在自己的行為表現不佳時,大人對他們依然信心十足,而不至於讓他們以為只要表現不佳,大人就會對他們喪失信心。 請看看下面這段高中歷史老師的學年開場白,他將對學生的期待編寫入課程大綱裡: 期望目標: 本堂課最基本的要求是,身為學生的你,必須積極參與學習。這是什麼意思呢?基本而言,你必須要具備發自內心的學習動機,徹底了解教材內容。 你必須積極辨思你所學到的知識和議題。你必須主動發問並且尋求可能的答案,真誠地投入學習。在行為表現方面,你必須勤於閱讀,具備自律能力,妥善掌控時間 與教材的學習與消化,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總括而言,本堂課的成敗關鍵,端繫於你對學習過程投入的程度,以及你是否善用你對知識的好奇心。 這位老師指出了最基本的期待與要求,然後詳述這些要求的細項。「期待」對孩子而言是很嚴肅的事,而這份課程大綱裡,從頭到尾都沒有說明老師 將如何協助學生達成這些期待。對孩子而言,必須如此滿足家長和老師們的期待,卻沒有機會探討自己的優點和真正的興趣究竟在哪裡,是非常令人洩氣的。我們很 少問孩子他們愛做什麼、想做什麼,或是可能做什麼。很多家長和老師誤以為,只要不斷填塞知識、完成作業,就可以引發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所必備的「內在動 機」、「真誠投入」和「自在感」。每個孩子,不論是否善於表達,都期待老師和父母能夠積極幫助他找出未來的道路,在這個屬於自己的未來,長大以後的他能對 社會有貢獻,做有意義的工作。 ~摘自 優點教育的驚人力量/奧林文化 |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錯誤的期望:我們如何經常對孩子表示不認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