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教養子女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你無法辭退


教養子女是一件很艱苦的工作,尤其在今天這個充滿焦慮、競爭的世界,光是說到照顧和養育孩子就已經令人心生畏怯、壓力很大。但我還是必須說:一旦有了孩子,就別無選擇,非得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是以欣喜和歡樂的心情期待孩子出世、邁向養育子女的旅程,而你也會從扮演父母的角色中獲得許多喜悅和歡樂,可是,相對的,你也會對不得不面對的親子問題及衝突而大感苦惱。除了親職上的壓力外,工作與婚姻關係,以及維持平靜生活的努力在在賦予你莫大的壓力,以致你終於發生了「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你知道自己有多愛孩子,但愛孩子卻沒能為你帶來總是快樂的體驗。
請看看以下這張充滿幽默感的告示。這張告示是一位家長交給我的一則關於誠徵父母職啟事的「工作說明」。
誠徵父母職啟事
◎職稱:老媽(媽、媽咪、媽媽)老爸(爸、爹地、爸爸)。
◎工作說明:
1.必須能接受挑戰的長期團隊工作人員,常常要在吵雜的環境中不停地工作。
2.必須具有極佳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願意承擔不定時的工作,包括晚間和
周末的加班,有時候會有二十四小時的輪班工作,必須隨傳隨到。
3.有時會需要過夜的出差旅行,旅行費用不能報帳。
4.必要時,得承擔勞力性質的僕從工作。
◎責任:
1.終身制。
2.必須忍受被討厭,也許是暫時的,直到有人跟你要了五塊錢。
3.必須一再後悔失言。
4.必須具有騾子般的體能與耐力。
5.必須過濾往來電話、維護日常記錄,以及協助完成指定的團體作業專案。
6.必須有能力規劃和組織社交聚會,與會的客人可能來自各個年齡層,而且會
有各種想法。
7.必須願意前一分鐘還是不可或缺的人,下一分鐘卻很尷尬的人。
8.必須永遠抱持著最好的希望,但隨時做最壞的打算。
9.必須為負起產品品質最後、最完全的責任。
10.必須負責地板的維護以及所有設備的守衛工作。
我認為這一份誠徵父母職啟事的內容相當有趣,希望你也這麼認為。事實上,身為父母親,當我們越有這樣的幽默感,就越容易面對教養工作的壓力。這不是開玩笑的,「當父母」真的是一份工作!
用一種比較嚴肅的說法,「當父母親」需要幽默感和冷靜力量的時候,這些重要的特質卻往往無法適時地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反而會冒出一堆負面想法。更遺憾的是,有時候這些負面想法還會不經意脫口而出。

負面想法,對孩子傷害更大
做父母的人想要掩飾自己對孩子負面行為的不喜歡真的很困難。身為一心理學家,我看到許多父母自以為把對孩子的負面想法隱藏的很好,以為只要不要去理會,這些負面想法就會消失。殊不知,孩子們常可覺察到父母對自己的負面想法,甚至自尊受傷。常在輔導時,看到這些孩子和青少年淚流滿面訴說他們的傷害。這些孩子所覺察到的父母對他們的負面想法和感受,遠比父母親所了解的還多。
你不喜歡你的孩子,將會損害你對於孩子的了解能力。身為父母所能給予孩子的最佳禮物,就是了解他們。面對不喜歡自己的孩子這件事,做父母的人一定要嚴肅看待並加以克服,否則會帶來對孩子的不了解,進而導致你更不喜歡你的孩子。不喜歡孩子和不了解孩子都會破壞親子之間的互信,即使親子間仍愛著對方也無法阻止傷害發生。
最重要的是:喜歡你的孩子是了解你的孩子不可或缺的一環。諷刺的是,大多數父母都認為:「我現在就不喜歡你了,為什麼還要想辦法去了解你呢?」這種思考方式是不成熟的。當你對越來越頑劣、越來越難以理解、令你充滿有害想法的孩子越來越明白應該如何教養時,你的挫折感就會越來越少。如果你越無法對孩子難以管教的行為釋懷,就越難以喜歡自己的孩子。
做父母的人若無法從不喜歡孩子的感覺中解脫,則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將漸行漸遠。我常在輔導的過程中看到這些情形,因此,以下將告訴你一些技巧,讓你能夠更了解你的孩子,甚至能夠享受親子相處之樂。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癌末教授蘭迪‧波許在《最後的演講》書中引述一位備受尊重的同仁的話指出:如果你不喜歡某個人,只不過是因為沒給他們足夠時間而已。不過,我從自己的孩子身上也看到另一個事實。我相信:如果我們覺得不喜歡自己的孩子,那是因為我們未能完全敞開心胸,接納孩子的全部。許多父母花很多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但是並未與孩子保持相同的波長。你要探究你的有害想法的源頭,要敞開胸襟,並對準孩子的情緒頻率。可悲的是,有太多的家庭雖然擁有共同生活的步調,但是,並沒有擁有可以面對各種人生挑戰和逆境所需的情感聯繫。
多年前,我輔導過一個內心充滿憤怒和困惑的男孩,他的父親是個很堅持要有「男子氣概」的人,同時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律師,非常熱衷狩獵和釣魚。這個男孩則對服裝設計很有興趣,但他的父親無法理解也難以接受。僵持多年後,這個男孩選擇離家出走,傷心的父親來到我的辦公室,哭著說,他真的很不喜歡兒子的興趣,擔心孩子是個同志,擔心孩子的性向也成為破壞親子關係的利刃。顯然,這位父親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兒子。所幸,經過協調,這個年輕人願意回家來,也願意與父親溝通。看到父子倆都願意放下成見來盡力了解彼此,很令人感動。
我希望你能與你的孩子保持溝通聯繫。也許,你們正處於有點緊張的關係中,但本書將幫助你們增進親子間的了解,並恢復和提升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放下


1、放下壓力 ,累與不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

心 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 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 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緊緊抓住不快樂的理由,無視快樂的理由,就是你總是覺得難受的原因了。



2、放下煩惱,快樂其實很簡單


所謂練習微笑,不是機械地挪動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地改變你的心態,調節你的心情。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學會坦然地面對厄運,學會積極地看待人生,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這樣,陽光就會流進心裡來,驅走恐懼,驅走黑暗,驅走所有的陰霾。
快樂其實很簡單,不要自己不快樂就可以了



3、放下自卑,把自卑從你的字典裡刪去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內心的強大,能夠稀釋一切痛苦和哀愁;內心的強大,能夠有效彌補你外在的不足;內心的強大,能夠讓你無所畏懼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過所有的建築和山峰!
相信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你同樣可以擁有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4、放下懶惰,奮鬥改變命運

不要一味地羨慕人家的絕活與絕招,通過恆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擁有。因為,把一個簡單的動作練到出神入化,就是絕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爐火純青,就是絕活。
提醒自己,記住自己的提醒,上進的你,快樂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的人生。




5、放下消極 絕望向左,希望向右

如 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那麼,請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讓積極打敗消極,讓高尚打敗鄙陋,讓真誠打敗虛偽,讓寬容打敗褊狹,讓快樂打敗憂鬱,讓勤奮打 敗懶惰,讓堅強打敗脆弱,讓偉大打敗猥瑣……只要你願意,你完全可以一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沒有誰能夠左右勝負,除了你。自己的戰爭,你就是運籌帷幄的將 軍!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成為美好的現實,但美麗的夢想同樣可以裝點出生活的美麗。



6、放下抱怨 與其抱怨,不如努力

所有的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抱怨和洩氣,只能阻礙成功向自己走來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無疑是智者的姿態。
抱怨無法改變現狀,拚搏才能帶來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沒,只要一心想著閃光,就總有閃光的那一天。
縱觀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跡,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壞牌的人創造的。
不要總是煩惱生活。不要總以為生活辜負了你什麼,其實,你跟別人擁有的一樣多。



7、放下猶豫 立即行動,成功無限

認準了的事情,不要優柔寡斷;選准了一個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頭。機遇就像閃電,只有快速果斷才能將它捕獲。
立即行動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質。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動吧;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好的機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動,成功無限!
有些人是必須忘記的,有些事是用來反省的,有些東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該放手時就放手,你才可以騰出手來,抓住原本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時的猶豫,留下的將是永遠的遺憾!



8、放下狹隘 心寬,天地就寬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只有在寬容的世界裡,人,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
要想沒有偏見,就要創造一個寬容的社會。要想根除偏見,就要首先根除狹隘的思想。只有遠離偏見,才有人與內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我們 不但要自己快樂,還要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因為分享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更高境界的快樂。

錯誤的期望:我們如何經常對孩子表示不認同


家長和老師們都掉入了一個陷阱,相信學業成績是將來在社會上功成名就的唯一標準,由於這個信念,學校變得像競技場一樣,而對學校、老師和孩子,我們也不時 表現出各種不合理的期待,這些期待不一定要經過言語傳達,經常可以在無形中感受得到。和任何一種競賽一樣,學業成績也有贏家和輸家,而在這個以學業成績的 分數定生死的競賽裡,沒有人會在一旁告訴我們的孩子:「輸贏不要緊,重要的是過程。」在這樣的期待下,落敗事關重大,我們的社會對學校競賽的輸家毫不留 情,至少,大多數的家長和老師們都是這樣。 孩子們為了尋求安全感,只好依循這種模式學習,因為他們接收到的訊息是,如果沒有學好、勝過其他同學,他們的表現就會令家長和老師們失望。每天,家 長都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告訴孩子,只要在學校任何一方面的表現有任何缺點,就會令父母失望,如果孩子成績不理想,有些家長甚至對孩子禁足,不讓他們有任何自 由,直到成績改善為止,或是威脅要送孩子去就讀軍校,或是把孩子的成績和家長自己當年輝煌的學業成績比較,諸如此類的行為,在在都會貶低孩子,使他們的學 習力衰退。
那麼,如果你的孩子不認真唸書、成績不佳,或是潛能沒有發揮出來,又該怎麼辦呢?首先,你必須先找出原因;你必須協同老師和孩子,檢討本書 中提及的每個面向。例如,對孩子而言,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失望,是最難以承受的感覺。要塑造快樂、成功、有意義的生活,因素很多,如果只將學業表現的優劣 做為唯一的指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如果孩子必須學習一百年前擬定的課程,還要表現傑出,這種期待更是荒謬。然而,這樣的動機卻迫使孩子們急欲追求成功, 而這種汲汲營營的追求,往往造成負面的效果。
我們經常沒有留意自己所用的言語,忽略了它們對孩子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大人說的話,孩子會全盤吸收,即使某些話語不是針對他們,孩子還是可 以從大人說話的內容和語氣感受到大人是否對他們有信心。例如,我們常見到大人不斷強調孩子的人格,彷彿孩子的人格有待改進。你是否常聽到老師對孩子說這類 的話?「艾莉森好聰明。」、「查理非常討人喜愛。」、「凱倫愛搗蛋,上課不認真。」這些關於人格的描述,怎麼能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呢?如果家長和老師相 信,只要孩子改變他們的人格,就會有好的成績表現,那真是大錯特錯:只要瑪麗亞不要整天做白日夢,上課就會專心一點。再也沒有比這種「只要你改變這個無法 改變的事實(即人格),就可以學業進步」的訊息,更令孩子錯愕和挫敗的了。我舉下面這位老師的評語為例:「馬丁聰明又上進,在班上的表現是中上,而且很喜 歡現在正在的詩詞課。不過,有時在班級討論中,他會太過咄咄逼人,我們正在努力改進這一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喜歡聽到這樣的評語,因為評語很長,表示老 師對馬丁特別關切。然而,這種評語並沒有多大的建設性,我們可以和下面這個評語對照:「最近,我們在學習現代詩詞時,馬丁很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不過他的方 式比較激烈,我建議他將這種方式用在辯論中,做為本詩詞單元結束時的作業。」
教育關乎行動,不只是人格的描述。家長和老師用來形容孩子或與孩子溝通的言語,對於把孩子導向發展自己的優點,或是著重於矯正缺點,具有決 定性的影響。孩子必須知道,即使是在自己的行為表現不佳時,大人對他們依然信心十足,而不至於讓他們以為只要表現不佳,大人就會對他們喪失信心。

請看看下面這段高中歷史老師的學年開場白,他將對學生的期待編寫入課程大綱裡:
期望目標:
本堂課最基本的要求是,身為學生的你,必須積極參與學習。這是什麼意思呢?基本而言,你必須要具備發自內心的學習動機,徹底了解教材內容。 你必須積極辨思你所學到的知識和議題。你必須主動發問並且尋求可能的答案,真誠地投入學習。在行為表現方面,你必須勤於閱讀,具備自律能力,妥善掌控時間 與教材的學習與消化,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總括而言,本堂課的成敗關鍵,端繫於你對學習過程投入的程度,以及你是否善用你對知識的好奇心。
這位老師指出了最基本的期待與要求,然後詳述這些要求的細項。「期待」對孩子而言是很嚴肅的事,而這份課程大綱裡,從頭到尾都沒有說明老師 將如何協助學生達成這些期待。對孩子而言,必須如此滿足家長和老師們的期待,卻沒有機會探討自己的優點和真正的興趣究竟在哪裡,是非常令人洩氣的。我們很 少問孩子他們愛做什麼、想做什麼,或是可能做什麼。很多家長和老師誤以為,只要不斷填塞知識、完成作業,就可以引發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所必備的「內在動 機」、「真誠投入」和「自在感」。每個孩子,不論是否善於表達,都期待老師和父母能夠積極幫助他找出未來的道路,在這個屬於自己的未來,長大以後的他能對 社會有貢獻,做有意義的工作。
~摘自 優點教育的驚人力量/奧林文化

缺點的面貌是什麼樣子?


我 正站在一個最特別的地方,生命中最神奇不凡的一刻:看著艾莉絲的頭,接著是她優雅的小小身體,被推送到這個世界上來,我不禁感動落淚。我的摯友雅妮邀請我 來目睹她女兒的誕生。她的先生、父親和我半夜來到醫院,艾莉絲總算在早上出生了,恰巧在日出之前,我待在醫院裡看著世界迎接她的甦醒。在這個小生命降臨最 初的幾個鐘頭裡,我感覺到病房裡有一種光輝,那種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感覺如此強烈,環伺著整個房間。艾莉絲看起來如此完美,她呼吸著空氣,扭動著身體,開始 慢慢地體驗到生命的感覺。我看著她發現環境的聲和光,聽著周圍這些將會認識她、愛護她一生的人叫喚著她的名字,她的生命旅程就此展開。抱著她,我想著: 「此刻妳在我的懷中,還不認識什麼是害怕、沒有煩惱與不安,沒有經歷過失敗,妳唯一體驗到的,是愛。」這是多麼奇妙的一天啊!然而,我知道未來她將會遇到 的考驗──她會犯錯,會失去,會痛苦,每個人都要經歷受苦才會成長,然後妳會變得堅強,學習克服挑戰以求生存。但是,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對這個寶貝新 生兒,生命裡只有喜樂。她的父親從我懷中將她抱過去,我看著他親著她細髮初生的頭。我們能為她做什麼,幫助她成長茁壯?我們該如何培育她,使她的生命充實 而有意義?她要如何學習樂觀的態度,在生命給她試煉時能堅毅不撓?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各有不同的天賦,每個孩子都潛藏著優點和才華,然而,這些孩子們的特長卻有可能 終生未被發掘。艾莉絲也不例外,她也必須發掘並發展自己的優點,才能免於生活在缺點的限制與陰影下。缺點的面貌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每天面對缺點,卻對它一 無所知,也不知它從何而來。

缺點是一種無力和挫敗的感受,不斷地使我們洩氣。人們感受過缺點和挫敗的經驗以及表達方式多不勝數。 例如,有些人可能一直盼望明天、明年會更好,卻事與願違。有些人已經成年,卻仍然找不到人生方向或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一種挫敗感。缺點可能以各種的面貌呈 現:挫敗、憤怒、孤獨、上癮;缺點是一個難以擺脫的狡詐竊賊,侵入你和孩子的生命與生活,戴著希望的假面具,不停地欺哄著說:「看我!看我!把我改過來, 你就會過得比較快樂。」

這種缺點纏身的生活,源自於兒童時期。然而,在孩子小時候,缺點所造成的傷害可能不明顯,隨著孩童成 長過程才逐漸顯現出來。因為漸漸地,生命會出現更多複雜的因素和事件,加總起來,使人產生不確定感、創造力匱乏、無所適從,而且總是貪婪地希望可以追求到 更多、擁有更多。這樣的生活,很容易使人在婚姻或職涯中,做出匆促而不理性的決定、不感興趣的選擇,一旦事情發展不順利,還會責怪他人。缺點是一個陷阱, 但是我們仍有希望可以跳脫。在理想的情況下,只要我們能夠看清楚缺點的真面目,就可以幫助孩子擺脫缺點的糾纏與傷害,不再受其限囿。

相對於缺點的是優點。一個有優點護持的堅強生命,將具有生存的意義、滿足感、毅力,與充實感。我們該 如何培育孩童,使他們具備這些特質呢?孩童與成人並無不同,他們也需要清楚和實際的目標,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並且需要扶助,以達成目標,感到滿足與成就 感;他們也希望在設定未來的目標與期望時,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有參與感:要就讀哪一所大學、培養什麼新嗜好、進入哪個行業?如果孩子們在做這些選擇時,只 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或要求,他們感受到的會是軟弱而不是堅強。

無論孩子的人格特質或個性是什麼,如果缺乏鼓勵、培育和持續的支持與認同,便無法發展自己真正的才 華,發掘自身的優點。本書讀者或許大多會認為自己已經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栽培,並且總是適時地給予支持與認同。的確,或許你真的都做到了,但是,你的孩子 就讀的學校卻可能正做著相反的事,無意間弱化了你的孩子。
其實,我們大人經常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否定了孩子,尤其是為了孩子將來能成龍成鳳,我們告訴孩子我們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或是在無形中施予壓力,這些都是我所謂的缺點導向式教育。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部分,你就會明白我們大人是如何這樣對待孩子的,以及,應該如何終止這樣的行為。每 週我至少會接到三位家長打來的電話,希望我能與他們分享方法、提供建言,幫助他們的孩子更喜歡上學,表現更優秀。傾聽了幾百位憂心忡忡的家長述說著他們的 孩子遭遇的問題,每次在電話結束前,我總是由衷地告訴他們一句話,而且是他們希望聽到的一句話:「你的孩子沒有問題。」

可是,家長還是不斷來電,擔憂的事情也是大同小異。聽過這麼多千篇一律的故事之後,我不禁停下來問 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孩子們變得越來越軟弱,根結的原因,在於傳統學校環境的理念和做法,如本章所述。這跟我們什麼?怎麼?以及我們期待在孩 子身上看見的教學成果息息相關。或許因為這樣的教育系統已歷經數百年的承傳,因此家長和老師多半難以察覺這些因素的負面影響。我們已經將這種沿襲已久的教 學內容和方式視為理所當然的標竿,而這些教育和評量的傳統方式直到最近似乎都還非常管用。然而,事實是我們的教育成果正在改變,儘管我們對孩子付出心力, 卻有越來越多的學童,不論是哪一種能力的習得,根本沒有參與到真正的學習,畢業後也茫然不知方向。許多孩子更是遠遠落後,甚至休學無法繼續學業,在美國, 每天都有六千名中學生休學,相當於每二十九秒鐘有一個孩子休學,一年下來就有一百一十萬名休學生。

大多數的家長都越來越擔心孩子在校的情形,因為今日的美國教育系統已經變成了焦慮製造機。令人擔憂的 是,學校根本無力讓每位學生都表現傑出,美國學校運作的方式,就像我們的國家球隊一樣,一定有贏家和輸家。學校裡「比賽」的氣氛暗示著團隊裡的每位成員, 有一定的規則必須遵循,違反的人就是缺乏團隊精神,會遭到責罰,甚至被迫退出比賽。這種模式適合足球比賽,但是如果運用到學校,就會讓我們忽略三個關鍵性 的問題:要是規則有誤呢?要是我們打從一開始就進行一場錯誤的比賽,而且無意間把某些最優秀的選手踢出賽局?你怎能確保這場比賽不會打擊你的孩子?要回答 這些問題,就必須先檢討我們要什麼?怎麼?以及我們期待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成果?唯有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三件事,我們才能找出造成孩子學習力弱化 的原因,也才能對症下藥,避免讓孩子再受其害。
~摘自 優點教育的驚人力量/奧林文化

該如何打造個人資歷?(上)

我的孩子有哪些特長?
(本文摘錄自哈佛人出版社十月新書《推開貴族學校的大門》)
    在申請國外寄宿學校時,學校會要申請人填寫一張「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Special Interests」(課外活動與特殊專長)的表格,藉此了解申請人除了學業成績之外的興趣與專長。裡面除了需要列出孩子的興趣與專長之外,還要列出學多 久、一星期花多少時間、到達何種程度、有無任何比賽成就、是否會繼續該項興趣與專長等資料。就這份資料來說,興趣是很容易列舉的,但是興趣要成為吸引人注 目的專長就需要相當的時間來培養。
如果從小培養孩子的才藝只為了填出一張漂亮的成績,似乎過於本末倒置。在此我分享一下培養孩子才藝的過程:
孩子主動摸索下棋的興趣
我的孩子八歲時因緣際會培養出西洋棋的興趣,當時在美國的圖書館巧遇一位教西洋棋的義工Rich Tyree, 那時我還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研究生。之後約有兩年時間,孩子總是和自己下棋、試著去摸索下棋的樂趣。後來我覺得他真的很喜歡下棋,便和他討論是否需要 專業的老師,後來在他十一、二歲回台灣後,便和台灣的岳威伯教練學棋,那時他也會參加一些國內的棋賽。我們當時抱持的心態是讓他自己去比賽,也讓他學習獨 立和與人相處。
一直到他十二歲當選國手要去國外參加世界青年盃(World Youth)比賽,我便乘機度假陪他前往。當時所有參賽的世界小選手約有八百多人,很多父母也都陪孩子千里迢迢來參賽。有趣的是,觀察了世界各地的父母 後,我才了解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只要孩子贏了,就與有榮焉,若是孩子輸了,剛開始總是安慰孩子,幾場下來也會有相同的責備:你為什麼下那麼快?那時, 我們也會羨慕有些小棋手天賦異秉,只有十歲出頭就能下出一手媲美大師的棋。但是有機會與幾位優秀的外國小棋手交談後,我們理解到印度小棋手一天可能練習八 小時,其他國家棋手練習一天四到八小時不等,那時我們才了解把才藝當成「天份」的表彰,是不盡正確。
天分=興趣+有計畫性的練習
有本書叫做《我比別人更認真》(Talent is overrated),作者Geoff Colvin認為,大部分的人在觀察孩子的表現會過度強調「天分」,而他的分析心得將所謂的成功歸結於「有計畫性的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我滿贊同作者的這個觀點,因為做為父母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一看到孩子某方面「有天分」,就發揮無限的想 像力:如果孩子學的是音樂,就幻想他成為音樂家;如果孩子數學或自然科目比較好,就忍不住想像他未來會如何如何。另一方面,父母就會積極投入所有的心力, 希望孩子朝「父母的夢想」前進,只要孩子稍稍領先其他孩子,就忍不住認為自己的孩子真有天分。
但是我認為天分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辦法做到「長期」而「有計畫性的」練習。怎樣才能做到「長期」而「有計畫性的」練習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 「興趣」。 例如下棋、音樂、運動等需要投注時間練習的才藝項目,若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要他們一次花上幾個小時的練習時間,對孩子來說根本就是折磨,結果是小孩不開 心,大人也會責備孩子不肯努力。但如果孩子有興趣,家長能夠從旁協助孩子規劃練習的時程與方法,如此孩子的興趣加上有計畫性的練習,在該領域脫穎而出的機 率自然就大了許多。
當然還有另一派的說法是:孩子還小,怎麼會知道自己不喜歡呢?只要肯多花時間練習,最後一定會喜歡的。這種情形很常見,像是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媽媽強迫去 音樂教室練鋼琴,幾年以後不再碰琴的人居多,但也有少數成功的例子。因此到底要強迫或不強迫孩子去學才藝,也是見仁見智

我的網誌清單